我出生于1942年10月,现已67周岁了。我的父母都是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国文系毕业生,抗战中后期,在上海法租界的陕西南路186弄15号租了房子,建立家庭,以教书为主,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勾起了我童年时对上海解放前后印象的点滴回忆。
1948年秋,6周岁的我在上海阜春小学上了一年级,那是国民政府统治上海的最后岁月,刚开始时由父母护送我上学,后来,我可以独立地自己上学,从家里出弄堂,拐弯,跨过大街十字路口,走进小学。1949年初,淮海大战结束,国民党统治的南京在四月份也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南下东进推进上海郊区,若干天后上海郊外战事结束,汤恩伯部队兵败如山倒。由于解放军的神速推进,上海市区内未发生战事,5月25日上海宣告解放。
我清楚地记得,5月中下旬,上海解放前夕,市民人心惶惶,物价飞涨。我亲眼见到一女士手中的几根油条被饥民抢走,由于“金圆券”暴跌,经济下滑,父母每月工资一到手必须抢换银元“大头”,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家中5人有时简单吃些饭菜,泡一个“油条汤”,就对付一餐。而在上海正式解放的前一两天,上海市区要道口忽然看见国民党部队士兵垒起沙包筑起街头工事,几个荷枪实弹的军人守在那里,我上学路上见此也十分害怕,赶紧奔向学校。一两天后的早上,我见到沙包前已“人去楼空”,无人站岗,走进小学校中,老师说校长昨天已经走了,学校仍正常上课,早晚放学前也不用起立唱当时的“国歌”升降旗了,我和同学们才知道上海解放了。
事后听母亲讲述,上海解放当天,母亲一早要上街买菜买早点。一打开院门,只见街道两旁人行道上睡满一对对穿土布黄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在静静地休息,母亲感动得说,从未见过这样朴素、有纪律又不扰民的军队,真令人敬佩!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也深深印下了后来学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中,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几天后,人民解放军正式举行入城仪式,我随父母上街观看(两个小妹妹仍留在托儿所中)。我印象中欢迎的市民挤满街头,“解放区的天是最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也时而飘入耳中。我被父亲托起骑在双肩上,看到入城部队浩浩荡荡有序行进,红旗引导在繁华的大街上阔步向前,欢迎的市民也在热情议论赞扬,挥舞着红绿小旗,“秧歌调”也回荡在耳边,至今仍在我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半年后,我最小的妹妹降生了,我在寒假中被父亲老家的亲戚带回浙江崇德老家,与祖母共同生活了一个多月,调皮的我,也常与驻县解放军战士玩耍,接受他们萝卜头之类的小“礼物”,军民同欢看舞狮舞龙,印象深刻。
回沪后,我上小学二年级,在1949年秋及1950年春夏,经常有台湾飞机来上海骚扰,市内不时拉起空袭警报,学校老师总让家长来接我们回家,以防不测。后来空袭减少,市面上也平稳安静多了。1950年秋,父母在友人的帮助下,在南京有了新的工作,我们全家六口也迁居南京,我的少儿时代的上海生活也随之结束。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接近了古稀,而新中国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六十年历程。回眸六十年前的往事,尤其是上海解放前后的那一段生活,真是感慨万千!我们的新中国在六十年里,历经风雨道路坎坷,我们应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在夕阳映照的岁月里,努力发挥余热。为政府的反腐倡廉,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民主党派成员应有的贡献。在此仅以对六十年前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回忆作为小小的“礼物”,献给伟大的共和国和伟大的人民。
(致公党连云港市海州支部 徐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