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写给苏州的六十岁生日

发布时间:2009/07/28

 
 生活在苏州
 
     我不是“土著”的苏州人,但是,我已经有一半的人生在苏州度过(今年四十岁,二十岁来苏),我由衷的喜欢上苏州的生活,是因为二十年最能感悟人生的时期我直面、我了解、我认知和见证了苏州的变化和生活。
 
     看过《水天堂》你应该记得那句话“走过那座桥,你就到了水的天堂”。很多文人骚客都用各种手法和言辞表述着苏州,我觉得唯有这句“水韵的、灵动的”苏州最贴切,因为苏州的感觉是水灵的,是流淌的,是发展的,是连续的,就象连续剧那样,让生活在苏州的人们在进行中不断的体会和感受着她的新颖和温馨。
 
     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浸润实在是太深厚了,有客自远方来,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是说那当年伍子胥不屈悲歌的胥门,还是说那历练上千年仍然固若金汤的盘门要隘;是说那千年磨一剑的虎丘,还是说那婉约细致、布局精巧的拙政园……这些都是历史留给共和国的礼物。我的二十年更多的是见证了苏州流淌着的脚步,穿越城区东西、两路夹一河的干将路;新加坡工业园区,在苏州东部比较低洼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国家级的工业开发区,把千年的苏州带到国际上,也把很多他乡的资源引领到苏州来;环线和高架道路,把秀美细致的苏州编织成立体的图案,在建着的轻轨,又将在立体的图景上彩绘一笔。如果介绍给客人的,还要不得不说那美丽的太湖和环太湖的美丽景观,那蓬勃发展着的苏州新区……
            
 沧桑的苏州
 
     伍子胥协助吴王亲自选址和监督建造了今天的苏州古城,历练了2千多年的风雨,当初的那片城址已经扩大了很多倍。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浒墅关歼灭了国民党势力的抵抗,解放了苏州城,也解放了城里那些水深火热的百姓。美丽雅致的苏州并着时间的脚步,已经度过了六十个春、夏、秋、冬。六十年的历程,经历风风雨雨,跨越坎坎坷坷,我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安静的苏州也未能幸免的受到这场文化革命的影响。无数的学者离开科研教学岗位去改造思想,很多工厂把生产放在第二位把思想斗争放在第一位,很多学生不在课堂学习到农村去劳动改造思想……就像儿童学走路,不断的跌倒,不断的爬起,由最初的步履蹒跚,经历了反复、曲折,苏州也顺应着共和国的节拍在前进着。期盼的1978年来了。
 
     改革开放的声音在苏州的上空一回响,苏州便也抖出她沉淀了几千年的灵感,打开国门,面向世界,抓住机遇,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苏州沉淀着不仅仅是那种灵韵,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那种积极的向上的努力精神,一幢幢楼房仿佛在一夜间便悄然而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代替了原来悠长狭窄的小巷,一座座立交桥以俏丽的身姿搭建出苏州交通史上最新的舞台。
 
 和谐的苏州
 
    “崇文 融合 创新 致远”是在苏州大街小巷可以看到的苏州精神标语,你也可以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苏州精神的生活场景。
 
     苏州是一个文化的城市,有500多处文化古迹世界有名,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也扩展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中国因昆曲艺术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苏州是一个融合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吴侬软语节拍的普通话,也可以听到铿锵悦耳的北方纯真的普通话,还可以听到夹杂着四川味、广东味、湖南味、新疆味、东北味的普通话,还可以听到外国人生硬的普通话,这是一座小城市,但是,已经是一个开发的融合的,走向国际的小城市。
 
     苏州是一个创新的城市,你看那横贯城区的干将路,那条纪念干将而命名的老路,多少年了一直是一条2车道的小巷逶迤贯穿的古城区,堵车是常有的事情。还有那4条环线高架,把市区的车流立体的分流了,即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也给苏州的城市增添了立体美感。更有创新的是苏州对人才的吸收和运用,苏州一直坚持着“人才是一切资源运用和开拓的源泉”。开创的吸纳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各种人才,为苏州今天的发展积累资源。
 
     苏州有一个致远的目标,他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大手笔的规划着苏州老城区、园区、新区“一体两翼”的格局。今天苏州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六十年苏州走过的路,我们已经见证,我们更相信苏州的明天会更美好。
 
                                                                     ( 致公党苏州市委金阊支部 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