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井冈翠竹,编织了中国革命之红色摇篮

发布时间:2011/07/14

    当我再度来到井冈山,被深深感染的依然是井冈山翠竹!这漫山遍野的翠竹,层层叠叠,郁郁葱葱,一年四季,苍翠欲滴,随风起舞,犹如大海碧波万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青青的井冈山翠竹,以它特有的坚韧编织了中国革命的摇篮;青青的井冈山翠竹,以它苍翠枝叶展示着红色井冈山永恒的魅力。


五指峰——堪称一绝


    五指峰,象征着井冈山。大家带着迫切的心情想一睹五指峰的雄姿。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径直来到了井冈山烈士陵园,有人问导游,你不是说要带我们去五指峰吗?怎么……?导游含笑而说:是的,我们进去吧。于是我们进入牌坊式的烈士陵园大门,拾级而上,走进纪念堂的瞻仰大厅,迎面的墙壁上是毛泽东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的烫金大字,遒劲有力,熠熠生辉,沿墙摆放着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整个瞻仰大厅肃穆庄严,来到这里的人们以三鞠躬方式,向长眠在井冈山的革命烈士表达无比的敬意。走出瞻仰大厅,看着山间那大片大片的竹海,蓬蓬勃勃彰显着红色井冈山的活力。哦!井冈山的竹,这苍劲的绿、茂盛的翠,恣意悠然地舒展着生命,仿佛是高风亮节的井冈山先烈,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惜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井冈山的翠竹之中,才让这竹海愈发地旺盛,万古长青。


    淡淡的竹子清香时远时近,伴我们上行来到了雕塑园,环山而建的十九位革命烈士雕塑如同十九颗中国革命的火种,撒落在群山之巅,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个革命烈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以不同的神态和坚毅的表情,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井冈山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他们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犹如井冈山的翠竹与井冈山的壮丽河山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红色人文景观。


    这时导游用手指着远远的山峰说:五指峰到了!就在对面的。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大家果然见到了浑然天成的五指峰,与百元大钞背面图案五指峰简直是一模一样。气势磅礴、巍峨峻险的五指峰,被茫茫云海笼罩着,神秘而遥远,真实而清晰。由于五指峰至今还是“无人问津”之地,不能亲临其境,于是大家伸出握成拳头的手,与对面的五指峰进行比对,完全吻合。


五指峰——堪称井冈山一绝。


黄洋界——炮声隆隆


    黄洋界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得益于毛主席著名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相信很多人是从这首革命诗词中得知井冈山上的黄洋界的。


    黄洋界,更是军事上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当我们来到著名的黄洋界,还是被这里巍峨峻拔,地势险要所震撼!看着这里陈列着的当年红军使用过的土炮、土枪,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依稀听到当年隆隆炮声。这时导游向我们介绍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那是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会攻黄洋界。红军却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险要地势进行抵抗,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黄洋界保卫战也成为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典范。《西江月•井冈山》一词是毛泽东为这次伟大光辉的战斗胜利而作的。记得上小学时,背诵和唱吟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门必修课,而其中的一首《西江月•井冈山》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当我们站在黄洋界的哨口间,再度轻轻地吟唱起这首毛泽东的诗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我们的心中依然激荡起对中国革命胜利的豪迈之情,依然激发起我们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祈盼和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强信心。


    今日的黄洋界,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去,在青山绿水环抱之中的黄洋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放眼去望,那一望无际的青翠如玉的竹林,郁郁葱葱显示着井冈山红色的生命力。我不禁说:井冈山的竹子真美啊!导游对我说:这竹子,看似平凡却不平凡。刚发芽的竹子,是竹笋,那可是一道人间美食;等这竹笋长大后,用场可大了,可编织各种各样的竹器,甚至可以造房子,现在更是利用科学技术提炼出竹纤维,织布做衣,穿在身上非常舒适。这竹子可是井冈山的宝贝,是人世间唯一的既能吃又能用的宝贝,竹子在井冈山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哦!井冈山的竹,这鲜润的叶、挺拨的节,象征着井冈山革命志士刚直不阿、不畏强暴的革命气节和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淀下来的是浓郁而永恒的红色井冈山的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


    井冈山,一座蕴育了中国革命的大山。可以说,井冈山的翠竹编织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是中国革命赋予了井冈山红色传奇、红色经典、红色希望…… 

   
                                                                (致公党常州市委组宣处  邵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