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回国这十年

——记致公党员、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导黄和

发布时间:2013/08/22

    2013年,黄和回国刚好整整10个年头。

  20045月,刚刚而立之年的黄和,开着一辆破赛欧,后备厢里塞满了烧杯、量杯等无数瓶瓶罐罐,头顶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的光环,一路北上,从湖南湘潭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的团队,在一片惊异的目光中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博士后,时年月薪1500元人民币。

  实验室里,有人问黄和“回国做什么?

  他答,“来奋斗!”

  三个字,简简单单却又力透千钧。

黄和在实验室

  回国?回国!

  1974年冬,黄和出生在武汉理工大学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黄之初是研究建材工业设备方面的专家。上初中时,父亲被选派到原南斯拉夫NOVISAD大学进修,其时国内正兴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出国热潮,学校大院内有些黄和认识的叔伯阿姨就借此留学机会转道留在英美,但19896月父亲黄之初学成之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回到了武汉。黄和说,直到现在他仍记得父亲告诉母亲的那句“我的家在中国”。

  小时候,黄和家住在阅马场附近,百年前武昌起义就是在这里迈出了灭帝制、起共和的最关键一步。首义广场、红楼是黄和与小伙伴们去得最多的地方,飘扬的十八星条旗、高耸的孙中山铜像、先烈们英勇不屈的浮雕,隔着久远的时光隧道仁人志士们的遗言铿然回响,要“振兴中华”!孙中山的这句话就这样深深地刻在黄和的心中。

  家学渊源的黄和,在学习上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天分。1990年黄和考取了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的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三年后,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化工专业。大学毕业后保送本校读研,硕士尚未读完,黄和收到了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普渡大学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母校,生物、化工专业均位列世界第一方阵。在这里,黄和成为国际知名化学工程专家、生物化工方向创始人之一曹祖宁(George T. Tsao)教授的关门弟子。曹祖宁是美籍华人,毕生致力于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研究与创新,曾获美国埃里森奖,并成功地推动了生物柴油等发酵提取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学术研究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学术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观点贯穿了曹祖宁的一生,对年轻的黄和也影响至深。

  19999月,黄和第一次推开普渡大学LORRE实验室的大门,深深地震撼过后立刻变得无比狂喜,“科研条件实在太棒了,仪器设备比当时的国内高校实验室不止高出一个档次!” 从此,LORRE实验室成为黄和最爱的地方。尚在读博,黄和“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二步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成果就引起了美国著名化学品公司杜邦公司的关注,并受邀做了相关报告和交流。而他的博士毕业论文《A Biological Process to Produce 1,3-Prop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由于涉及重要的技术和商业机密,也应杜邦公司要求被普渡大学保密两年。

  2002博士毕业后,深得导师喜爱的黄和与曹祖宁共同创办了以推进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业的GRT公司,工作、生活待遇相当优厚。但一年之后,黄和却作出了一个令人好奇的新选择——回到中国,从零开始。彼时国内的移民潮正热火朝天。

  “在美国待得好好的,事业上也没有华人常遇到的看不见的‘天花板’限制,为何要回国?”

  “在美国超市里,经常可以看见中国夫妇带着孩子们一起购物、其乐融融的场景。我如果不回国,过的肯定也是这种富足的生活。不过,也仅此而已。”黄和说,“宁做中国栋梁之才,不在美国富甲天下。”

   1989年黄之初说“家在中国”,十多年后黄和同样作出了类似的选择。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个必然。

  月薪1500元的博士后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回国一年的黄和认识了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的欧阳平凯院士。黄和说,至今还记得老先生掰着手指头一一数着,“我们的团队有在德、日、法、英、加拿大留学过的,独缺一个留美的,你这个普渡的博士要是能来,就正好填补‘空白’了!”就这样,黄和来到了南京工业大学,在欧阳平凯的团队中做了一名普通的博士后,起点是每月1500元人民币的薪水。

  徐娴是黄和的助手。因为印象太深刻,十年前黄和刚到南京工业大学的情形,她仍历历在目,“半新不旧的赛欧车,打开后备箱一看,塞的全是烧杯、量杯之类的瓶瓶罐罐。”好奇之余,她随口问了一句,“怎么一件从美国带回来的行李都没有?”谁知,黄和手指着那堆瓶瓶罐罐,“这些就是啊!”原来,到美国后黄和发现实验室里的烧杯、培养皿之类的小仪器设计非常合理,用起来特顺手,于是回国时特地买回来一堆的瓶瓶罐罐,上飞机时怕行李超重不得不扔掉许多衣服,才让这些瓶瓶罐罐顺利登机,后来又跟随着黄和从湖南一路来到南京,真的是“辗转万里”。

  其实,当初准备加入南京工业大学时,欧阳平凯校长曾问过黄和需要什么待遇、多少启动经费。他出人意料地回答说,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启动经费,“无条件加盟”。作出如此另类的选择,有人笑黄和太痴太傻,“我们在美国的同学哪个毕业后年薪不是七八万美元?”

  但黄和有自己的考虑。他说,在资金严重匮乏、实验室简陋陈旧的情况下,1985年欧阳平凯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现在南京工业大学的生物化工学科不仅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欧阳平凯的团队也成为国内生物化工领域最强的团队之一。“我是带着惶恐和未知,抱着跟欧阳平凯老师学习的心态加入这个团队的,要想真正学有所获,心态上必须将过去的荣耀清空归零,重新开始。”黄和认为,作为一名海归,放低姿态、放平心态很重要,这样才能尽快融入环境。有的海归回国发展不成功,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得不到周围人的配合。

  他说,“回国发展选择的不是收入,而是生活和梦想。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你从国外回来,什么事没做就拿到一套房子、一笔可观的启动经费,得来固然容易,可是如果你不能按预期出成果,结果会怎么样呢?要别人不功利地看你,首先你自己不能太功利。”

  不功利,要做事先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这是黄和从父亲和欧阳老师身上学到的优秀品格,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现在已成为黄和团队骨干成员的同事对黄和当年睡在实验室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凉席一卷,往实验室的地板上一铺,就这样睡了一夏天。起初,大家都以为他是为了做实验方便,时间一长才知道是因为学校给他提供的集体宿舍没空调,南京的天又太热,睡不着只得到实验室里打地铺。”

  舍不得给自己装空调的黄和,对待囊中羞涩的学生却很慷慨。当时,课题组有一位研究生,由于父亲早逝,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此时黄和自己也只是一名年轻老师,收入并不高,但他仍每月给该学生提供1000多元的资助,“钱不够,就拿美国带回的积蓄贴补”。回国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