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4
(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创伤、溺水、中毒、塌方、等意外伤害事故等频发,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场急救和快速安全的途中转运,许多人死在了送往医院的路上。以交通事故为例,自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死亡的人数大约12万人以上。“把医院的急救功能往院前(事发现场)延伸,让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成为政府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但当时的急救中心大多设立在中心城区,没有急救分站,十几个人,三、四台救护车,进行着简单的急救运行,名义上的急救中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急救分站。连云港市地处苏北,是全省城区最狭长的一个市,东西长约55公里。东部城区到市中心最近的距离也有25公里。按《救护站建设规范》,东部城区应当设立急救分站。特别是1996年,东部城区墟沟西大堤发生了“8.13”海难事故后,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事后我分析此次急救救援失败的原因,就是东部城区没有120急救分站。因此,就在事故发生后的9月份,我提交了《关于在东部城区建立120急救分站的建议》的提案,得到连云港市政府、市卫生局的采纳,次年,东部城区120急救分站建立。分站的建立,为东部城区20万人提供了第一时间的紧急医疗。该分站建立13年来,已经出动救护车4万多次,救治伤病员4.2万人次,120被东部城区的市民亲切地称为“闪烁着蓝光”的“生命守护神”。
(二)
随着连云港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救需求猛增,120急救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市民需求。主要表现为:市急救中心由于搬迁,无固定场所,临时租用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不足300平米的小院子;救护车车况较差,还经常抛锚在急救现场;缺乏必要的急救设备比如呼吸机、除颤器等;调度通讯工具只是两个单通式的普通电话,120急救电话经常打不进来;更严重的是,急救人员特别是医生由于缺乏编制,想聘但是进不来,出现了“缺人、缺车、缺装备,无场所”等复杂困难的局面。我将上述情况上报至致公党市委,得到市委会重视。原市政协钮永梁副主席当即决定组织本党的政协委员、老干部们到120实地调研考察。最后,由本人执笔写出《重视和加强120急救建设的建议》,作为致公党市委的集体提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批示,市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实施,提案中所有内容全部办理完成。政府财政出资近2000万元,2007年1月18日建成了市急救中心大楼。新上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地图信息系统,可以极大缩短急救时间,实现了调度通讯现代化;车辆和装备得到改善,救护车增加了8台、除颤器5台、呼吸机5台,急救分站由2个增加到6个,人员编制增加了8个,财政补助名额增加了12个,实现了城区急救网络全覆盖、急救功能大提高,初步实现了120急救现代化。这一提案获得2006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
(三)
通过几份提案,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得以加强,120急救网络的形成,急救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真正实现了全市院前“急救现场化”和“结构网络化”,市急救中心覆盖整个城区,直接为80万市民提供急救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急救需求,也提升了人民政府的形象。
但是,面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问题等突发公共事件,单纯依靠现行体制下的医疗救援部门往往力不从心,因为紧急救援最需要的是医疗、消防、警察等部门的协作。从长远看,反映了救援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趋势,通过对救援资源的整合,确保救援行动的统一、协调、高效。 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对伤病员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比如,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必须在4分钟之内进行,这就必须动员和培训千千万万广大市民参与,尤其是驾驶员、警察、电工、导游、救生员等特殊行业特殊人群。比如许多一线交巡警经常处在交通事故的事发现场,想救人但不知道如何去救。经过调研,先后撰写了《应加强我市一线交巡警急救培训》、《我市120急救中心应建立急救培训机构》等提案,提案答复落实后,急救中心已经为2万多人包括警察、驾驶员、电工、导游、救生员、普通市民、建筑工人等在内提供了急救培训。这些提案进一步完善和拓展120的急救功能,普及了市民的急救知识,提升了急救社会化的成效,为市民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四)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跃升为国家层面,连云港成为沿海开发的龙头。按照《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和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的目标,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格局下,连云港市目前的120急救体系,又面临着大建设、大完善和大发展的机遇。伴随着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救网络亟待完善;调度通讯网络,必须进一步扩容;市-县-乡(镇)三级急救网络需要进一步打造,作为公共卫生重要内容之一的120急救,在2012年以前要覆盖90%的城乡。为此,2010年,我们将联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进行《我市市-县-乡(镇)三级急救网络建设现状的调研》。
连续多年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我撰写了数篇提案,为连云港市急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当闪烁着“生命蓝光”的救护车,穿行在城市大街小巷,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时,我感到“致力为公、参政议政”的理念正在落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想正在实现……
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