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08
教育资源均等化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发展效益;而且可以优化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个性。
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等元素影响,当前我国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良莠不齐、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师资力量分配失衡及城乡教育差距等方面。除此之外,思想、政策、体制及执行层面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基础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发展。在思想层面上,一些片面的、伪平等或不平等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当前教育政策向优倾斜的导向是导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体制层面上,中央政府以及较高级别的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基础教育经费明显太少,难以平衡地区差距。投资体制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执行层面上,由于教育政策的落实、教育法的执行与监督等均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此建议:首先采取多种措施改造与扶持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大力扶持处境不利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其次,对空间布局、人力资源配置、设备投入、资产管理、教育理念等区域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再次,建立区域基础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以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区域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科学分析基础,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建立区域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的调控机制。(张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