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发布时间:2007/03/29

   

    编者:近年来 “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关注的最大焦点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根据对总体局势的客观判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面对这样一个求真务实的发展思路,全方位的建设目标,政府决策部门应有一个新的思考,与时俱进认识“三农”科技需求,从传统的仅仅关注农业科技问题转变为关注广义的“三农”科技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信息化的迅速推进正引起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农村发展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以其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内容。因此,积极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 既是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省全面达小康,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政府各部门积极参与并发挥优势,形成通力合作局面。如农林部门近年来持续开展大规模农民培训;省信息产业厅举办“江苏省农民上网技能大赛”以及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村镇县建设;省科技厅牵头组织“送科技下乡 促农民增收”等系列活动;二是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建设在我省全面推进,目前已在盐城、泰州、苏州农村实现全覆盖;三是由省农林、财政、科技、信息产业等部门和致公党江苏省委联合实施的免费培训农民学电脑、学上网的“致福工程”,由点到面迅速发展到覆盖全省71个县(区)的78个培训点,具备年培训3.5万农民能力,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四是“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工程”、宽带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数字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五是省内IT企业及电信运营商越来越重视开发农村市场,对农民优惠购买电脑、降低农村上网资费以及开发各种增值服务,积极介入农村信息化推进。

    目前,制约和影响我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农村“三电”普及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居住分散,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限制,目前我省农村家庭电脑拥有率不超过3%,苏中地区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仅在4%左右,即使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也在10%以下;电话普及方面,到2006年底,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率为63.4%,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仅为18.9部;有线电视方面,到2006年9月,农村居民家庭有线电视入户率为46.36%。

    2.上网资费过高,制约广大农民获取并利用相关信息。目前农民普遍反映“电脑买得起、用不起,学得会、用不上”。发出“信息高速公路好是好,就是路费太贵”的感慨。按照电信部门上网资费标准,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的情况下,每个农户年上网费需支付800元左右,每个村级终端接收站点年上网费在2000元以上。虽然江苏电信已将拨号上网费降低到1.2元/小时,但农民依然负担不起。

    3.农民上网培训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据200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不懂电脑和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目前“致福工程”培训资金主要依靠省财政拨款,组织培训的规模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技人员的应用需要;实际培训人数远远低于农民报名人数;部分地区未将培训农民上网列入工作规划,资金配套不到位;培训工程的运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宽。

    4.面向农村或以服务农民为主题的网站多,但信息服务质量不高。据调查,农民最希望获取的产品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对其数量和质量的满意度均不超过30%。全国涉农网站虽多达6700多个,但大多数网站由于缺乏专职人员管理,总体规模较小,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内容少,而且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时效性差,表现形式单一,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5.相比农业信息化,农村其他领域的信息应用更是相对滞后。目前各级涉农机构和农户本身,都比较重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生产工具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农村信息化的其它领域,如农村行政、社区、医疗管理、教育信息化等发展相对滞后。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我省农村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加快我省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议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列出时间表,切实解决农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整合广电、电信等部门资源,完成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实现一根入户线就能满足农民通话、上网、看电视综合需求,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建设,又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加快电信改革步伐,促进电信业为我省农村信息化做贡献。从国际电信改革发展的过程看,电信业在由垄断向竞争过渡中,政府对电信资费管理和引导尤为重要。建议在加快电信企业改革中,应尽快将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相分离,基础业务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控制资费上限,实行非营利收费标准,解决广大农村农民用得起的问题。同时,可鼓励运营商针对农村用户提供多种优惠服务,如在上网需求较大和农民居住较集中的地区,以村为单位推广LAN接入和宽带集团用户包月制,切实降低农户上网资费。

    3.扩大农民上网培训规模,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就目前我省普及农民学电脑、学上网的“致福工程”推进进度看,实现我省百万农民尽快掌握上网技能的目标任重道远。建议进一步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培训机制,政府适当经费投入、全程指导和做好相关服务外,应积极探索培训工程投资主体、培训机构多元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性,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并实现双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规范农村中小学系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提高下一代的信息素质来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对农民,特别是农村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技人员和青年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普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体系和远程教育平台,依托农村产业协会组织,把培养一大批不离乡土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作落到实处。

    4.整合信息资源,规范农业、农村网站建设。在对我省农业网站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建议统筹制定我省农业信息网站整合计划,进一步探索商业化运作成熟的大型门户站点开设农业频道,引导农业网站向市场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网站管理,做好数据分析加工,杜绝虚假信息,为农民及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