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让民间艺术奇葩更靓丽多彩

——致公党常州市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并获优秀提案奖纪实

发布时间:2008/08/05

    常州,一座江南名城。在2500多年的漫漫岁月长河中,其民间工艺、艺术带着浓郁的吴文化烙印,以其精巧细腻、绚丽如彩的风格,蕴育了乱针绣、留青竹刻、宫梳名篦、浦河风筝、竹编、金坛刻纸、跳祧神、登冠龙灯、常州唱春、阳湖拳、太平锣鼓、遥观鹞灯、大流星、常州滩簧、锡剧、茅山乾元观道教音乐……众多的民间工艺犹如盛开在江南原野上一朵朵奇葩,艳而不俗,淳而不妖,雅俗共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珍品。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变迁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在慢慢地缩小,有的甚至到了将要销声匿迹的尴尬境地,一些宝贵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工艺品也到了濒临失传。悠久的文明和文化给常州市留下了一批带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带着一份思考,带着一种责任,致公党常州市委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
 
    2006年初,致公党常州市委邀请专家、学者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并制定了详尽的调研计划,力促调研工作卓有成效。常州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市委主委张云云亲自挂帅、带领组员全程调研,为了取得到第一手翔实的资料,调研组不辞辛苦,足迹遍及金坛、溧阳、武进、新北区等地,对大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挖掘、整理。通过调研,了解到民间工艺品和艺术表演的的种类、实物和面临的困境,了解到这些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及后继乏人、难以为继的情况,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副主委赵彤、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员陈建常、凌娥等勇挑重担,实地察看,记录情况。一件件浸透了历史沧桑的工艺品,一幕幕映象贯穿着人类的真实情感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得民主党派成员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升腾,他们连续挑灯夜战,磋商保护建议,三易其稿,一件关于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草拟成稿。
 
    为了增强提案可操性,做到“帮忙不添乱”,调研组成员又走访了文化局、文管会等单位听取和征求意见,不断充实提案内容,最大限度对提案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站得更高,提得更切合实际,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这份提案着重提出:其一,常州市应依据现实情况积极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做到有章可循;其二,政府要把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保护工作的整体规划;其三,通过抓紧培养传承人和对传承者进行身份认定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传承,同时要建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其四,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工艺制作展示基地,建立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及其实物收藏馆;其五,在建立一支专业队伍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和利用民间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致公党常州市委的《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建议》党派集体提案,引起了委员的共鸣,受到了中共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副市长居丽琴就此提案专门作了批示。2008年初,致公党常州市委的这件提案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7年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常州市12个榜上有名,名列全省第四位。在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名录,该市的常州梳篦、锡剧、常州吟诵、常州留青竹刻等9个项目全部上榜。
 
    今年6月,又有喜讯传来,我省第一个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专业性展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薛家吴氏中丞第内正式开馆,隔街相望的常州华夏工业美术产业博览园的同时揭牌开园,致公党市委的领导应邀出席开园仪式。如今这里成了一座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集市,云集了各路民间艺人高手当场献艺,让人们看到了久违而心仪的民间工艺——手捏的面人、口吹的糖人、娃娃穿的虎头鞋、天空中飘曳的风筝、还有乱针绣、留青竹刻、宫梳名篦……徜佯在这美伦美焕的民间工艺和艺术的海洋里,人们洋溢着喜悦,感受着如霞、如幻般的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邵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