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发达的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并举的城市,拥有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经济的加速发展刺激了对技术工人的渴求,于上世纪80年代应运而恢复的常州各技工学校,30多年来已累计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中、高级技能人才,大量的技校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技工教育犹如一株蓬勃的大树桃李满天下,为常州各项事业建设培育和输送着各类技术人才。
然而,近年来,常州技工教育却遭遇到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的窘境,为此致公党常州市委组成了由教育支部为主的调研小组,对常州技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一是办学经费不足。由于常州的轻工、电子、医药等技校创办时隶属工业局、行业局,由这些主管局下拨经费。而当工业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后,这些技校失去了“衣食父母”,技工教育也从大教育中游离出来,虽然这些技校有一定的资源专业优势,但也只能靠“单打独斗”式的招生来养人,教职员工待遇低,业务骨干教师流失、退休教师因待遇问题上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二是发展空间缩小。随着工业体制的改革,技工院校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了技校间设置专业雷同、学生就业困难及不良竞争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技工教育成本高,加之投入不足,大部分技校出现了校容校貌破旧、设施设备老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现象,技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技工教育可谓是举步维艰。三是招生处境艰难。近年来,生源逐年下降,招生竞争几乎到了“白日化”程度。对于没有财政拨款的技工学校,生源意味着财源,生源严重不足,不仅影响技校的生存,还影响常州技工供需矛盾的缓解。
面对着常州技工教育被边缘化的危险,致公党常州市委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以党派提案和诤言直通车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深化改革。职校和技校同属职业教育范畴,技校应统一归口,统筹规划和整合。尽早日改变目前的多头负责或无人负责现状,通过“做强一专业,体现一特色”的思路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其次细化分工。将常州职业教育中职校和技校的教育培养功能进一步细化,实行差别化发展。如:职校侧重全日制学历教育,而技校侧重制造业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再次保强扶弱。在继续重视职校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技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推动常州职校和技校同步、协调、良性发展,使常州技工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让技工教育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共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对这一建议非常重视,专门作了批示。市长王伟成亲自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常州技工教育资源整合发展,提出了“南有科教园区,北有职教基地”思路,决定在新北区新建校区,将省常技、轻工技校、电子技校、医药技校等5所院校整合,并列入市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今年4月,副市长俞志平召集技校资源整合推进会。会上提出了根据常州50项重点振兴项目和五大产业,对技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在调整专业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二是以大力推进校企办学的模式为契机,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广度,谋求校企共赢,三是大力开展城镇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形成学制教育与社会培训协调发展格局。同时努力开展苏南苏北联合招生与合作办学,拓展外省生源,扩大后备高技能人才规模;四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常州市技工院校百名师资培训计划》,促进教师整体全面提升。
致公党常州市委的建言,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落实,不仅大大激发了致公党员参政议政的热情,还将让我们不久就能看到一座校容新颖美观、设施设备一流、实训基地先进的现代化技工院校。我们相信:通过“嫁接”和“移植”后,常州技工教育这棵大树必将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吐新绿、发新芽,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
(邵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