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23
实验中,终于揪出罪魁祸首
据了解,抖抖病又称颤抖病,其死亡率接近100%,而且传染性极高。病情发生的高峰时期,国内主要的养殖区发生大面积的螃蟹死亡,场面让渔民很是心痛,但苦无办法。2008年该病被农业部正式列入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对于“螃蟹为什么会颤抖”的问题,最初国内的研究结果众说纷纭,病毒、细菌、寄生虫、环境等致病因素众说不一,因而这项研究也被视作一块难啃的骨头,而王文教授坚定地接过了这块“骨头”。
在确定颤抖病病原的过程中,陡生波澜一一排除了之前在螃蟹体内发现的可能致病的因素后,罪魁祸首终于浮出水面。
一次,学生在实验室用微生物鉴定的金标准来验证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体是否就是之前推测的类立克次氏体,结果出乎意料,该病原不是类立克次氏体而是螺原体。此前,传统上认为螺原体只在植物和昆虫中有,所以,一开始得知王教授从水生动物中发现了螺原体,一位国际著名的螺原体研究专家表示怀疑,她详细询问了王教授科研的每一个细节,并要求把螺原体的基因序列发给她,由她来验证和比对,最终当她确定的确是螺原体时非常兴奋,主动要求与王教授合作,后来她的实验室与王教授实验室合作命名了这个新物种,而且建立了一个新的血清族。她说:“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首次改变了人们以往对螺原体在自然界分布的传统观念,螺原体不仅分布在陆地,而且也分布在水中”。
研究十几年,却不爱吃螃蟹
“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在每年夏天发病的季节取样一次。”王教授说,光是取样研究就花了整整三年。2008年研究团队在江苏省科技厅攻关项目资助下,做了一次江苏省内有关螃蟹颤抖病的调查,全省30多个水产养殖基地送来样本检查,忙的时候,六七个人一天要解剖300多只螃蟹。王教授的助理孟庆国老师调侃地说道,“我们现在吃螃蟹,剥得挺快的,练出来的。”
王教授研究螃蟹十几年,却不爱吃螃蟹。因为从小在新疆长大,对虾蟹等动物很陌生,刚开始研究时,王教授对着螃蟹无从下手,在她爱人的帮助下,才学会了如何解剖螃蟹。跟螃蟹打了十几年交道,虽然不再像当初那么讨厌,王教授还是不大习惯吃螃蟹。
王秀良、金楚琪、张雅丽、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