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16
转眼之间,距离“引凤工程”活动结束已经一个月了。闭上双眼,这9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却历历在目,自己仿佛仍在南京的梧桐树下,和组织者交流心得,和朋友们分享所感。
三年的异国求学路,万里以外的寒窗苦读,毕业的日子终于临近。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与梦想,应江苏省致公党委的邀请,由悉尼奔赴古城南京。希望借助“引凤工程”这个良好的平台,能够在江苏找到梦想的栖息之所,将自己的所学回馈祖国。
走出机场的那一刻,南京用一场细雨和凉爽的天气迎接了我们,梧桐树愈发地青绿,空气也愈发地清新。而踏入双门楼宾馆的那一刻,我就被热情周到的接待包围,疲倦一下子烟消云散。从详尽的活动流程说明、个人信息总结到接待安排,点点滴滴令我们这些刚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倍受感动。
而更令我感动的是充实的考察安排,每个细节无不凝聚了组织者的心血。考察活动根据个人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制定了高校、高新区等不同的路线,安排了考察与交流相结合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安排政府部门介绍当地引进海外人才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且在每一个城市都预留出大量时间给海外留学人员与用人单位进行直接的对接、交流。这样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考虑,能够让留学人员最大程度地去认识江苏、感受江苏,了解江苏的发展和政策,让我们对江苏发展现状和远景有了全面和立体的了解。考察又把轻松的游览也融入其中,劳逸结合,让我们充实、有效、开心地度过了这几天。
江苏风光旖旎,婉约清秀,具有浓郁的文化历史氛围。古城新生,这些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城市,而今又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龙头,是改革开放的热土。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和巨大的生机。这一路我随团考察了南京、镇江、扬州、无锡,参观了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因为我的专业是光电通信方向,因此这次考察,我对扬州和无锡格外感兴趣。
考察中,我了解到新能源、新光源是扬州市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000亿元,成为拉动扬州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而扬州也在计划引进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人才,研发掌握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在几年内将扬州打造成“中国光电城”。主办方安排我和扬州经济开发区的主管领导进行了座谈,就扬州光电产业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双方在沟通中都非常坦诚,当我谈到光电产业发展的个人看法时,他们都非常诚挚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我受益匪浅。并且经济开发区对引进人才“保姆式”的服务,也让我们深切感到了当地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无锡的物联网研究中心对我也极具吸引力。在物联网展示中心见识到的“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几乎吸引了所有参观者的兴趣。而这一切,也激发了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多应用领域、研发更加出色的成果的兴趣。在无锡还参观了多家高新企业,特别是尚德太阳能、凤凰半导体等多家回国留学人员创业成功者的“经验介绍”,对我们回国创业的帮助和启发都非常大。屈志军总经理还与我们一起分享了自身创业中的种种经验、教训,收获之大无法衡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次考察,不仅收获了经验,也收获了友谊。能够和几十位同样带着梦想的海外优秀学子一同回国考察,是一生难得的机会。在这次考察中,我和朋友们探讨未来的规划,研究合作的机会,分析行业的前景,大家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结下了深情厚谊。朋友们共游秦淮河,荡舟瘦西湖,大家尽情k歌,手拉手唱“我的中国心”,这一切一切都成为我永生难忘的回忆。
而在考察活动中结识的致公党各位领导和老师、安生基金会的负责人,他们为我们做的种种,也让我至今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不会忘记米其智秘书长在炎炎烈日下为我们奔走,徐放处长为我们喊哑了嗓子,裘波副主任带着我们四处考察,柯惟力老师始终默默地为我们服务,还有那许许多多为此次活动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的老师朋友们,我不能一一言谢,但是我会永记心间。而中国致公党作为参政党,对中国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让我为之敬佩和感动。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次考察只有短短9天,给我带来的思索却是深远的,也许会改变我的一生。这次活动为用人单位与留学人员搭建了一个双赢的合作平台,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增强了用人单位与留学人员的相互了解。当留学人员与用人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双方紧紧握手时,我看到主办方脸上留露出的开心的笑容。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致力为公”。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