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28
调研成果质量齐升
2010年初,省委向中央推荐了12件调研报告,报送和采用数量在省级组织中位居前列。其中《关于实行消费型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建议》、《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关于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在普通高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关于长三角科技合作与科技创新的建议》5件材料被中央采用并修改形成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提案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在全国政协专门召开的“实现国民分配合理化”提案办理协商会上,黄因慧主委作了《尽快启动消费型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激发居民消费潜能》的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案也受到高度重视,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
2010年,省委围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江苏现代服务业、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加大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向江苏省政协提交了12件集体提案和5篇大会发言,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关于完善我省乡、村卫生院(室)运行机制》提案针对农村卫生机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人才薄弱等问题提出多条建议,得到分管副省长重要批示,并被列为省政协主席督办提案,为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康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改善农村卫生队伍素质结构起到了推动作用;规范网络文化市场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网络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建议》提案中,提出为网络文化企业营造发展环境、开放科教电子资源、开发地方特色性网络文化产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等建议,受到省政府领导重视。在省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上,分别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交了《关于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关于我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加强农村“三无”食品监管、保障农民饮食安全》等6篇大会发言。
在2010年初省政协评选出的78件优秀提案和30篇优秀视察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中,省委《关于增强我省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等5件集体提案、《关于促进苏北杨树产业与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等2件个人提案和《促进苏北农村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的几点建议》等2件社情民意信息获得表彰,获奖数量在省各民主党派中位居前列。
集体决定机制保障议政重点
参政议政工作要做出科学性、前瞻性、专业性,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反映最集中的意见,需要建立完善一整套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近年来,致公党江苏省委按照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要求,逐步完善集体决策机制:一是在全委会议层面,专门安排听取年度参政议政工作报告,讨论省委参政议政工作的主题和重点并开展交流。这一做法使一年一度的全委会议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明确,有效增强了省委委员为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出谋划策的主动性。二是在常委会议层面,年初讨论决定全年参政议政工作方向和重点选题;年中就省市参政议政工作汇报,了解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难点问题和今后工作思路,并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年末就全年调研报告、提交省政协全会的大会发言和集体提案进行讨论。三是在主委会议层面,建立重点课题主委分工联系制度。如今年黄因慧主委分工联系《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调研》课题,杨德才副主委担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促进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又好又快增长》课题负责人等。四是参政议政委员会负责每年调研选题研究、调研报告修改、承担提高党员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等。
“课题申报制”让党员成为议政主体
本党省委认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参政议政主体作用,是提高参政议政工作成效的主要途径。自2004年以来,以“调研课题申报制度”和基层支部“四个一”为主要抓手,要求全省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主动积极参与课题申报、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逐渐建立起能够有效集中全党智慧的富有特色的参政议政平台。2010年,在原先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调研课题招标与申报相结合的制度:对每年重要调研课题,包括本党中央安排的调研任务、省政协确定的协商议政主题和我们自身确定的重点课题,采取确定课题名称、规定完成时限、面向全省招标或与有关方面约稿的形式进行,课题承担对象主要为省委各专委会、市级组织和参政议政骨干等;对计划提交政协的提案以及一些常规性课题,则继续采取提供调研选题指南,由各级组织自由选题、自主申报的形式进行,课题承担对象主要为基层支部和热心参政议政的普通党员;机关从前期选题、中期开展调研到后期撰写调研报告和报告论证提供服务,并负责调研成果转化。
2010年,省委共立项支持关于经济调结构促转型、“十二五”规划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食品安全监管以及乡村发展模式等12个招标课题,关于传感网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高效农业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28个申报课题。其中,在“十二五”规划方面,开展了“‘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研究”两个课题调研,着重围绕解决江苏“十二五”期间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农民进城进镇问题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开展“保障住房售(租)后动态管理规范化机制”研究,提出要完善保障性住房租后或售后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此外,依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展“加强失能者保障性住房建设”调研,选取了江苏省内300户残疾人家庭为调研样本,从专业设计、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对残疾人住房保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整合资源凝聚参政议政合力
长期以来,省委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课题调研缺乏纵向与横向联动,省市之间、各市之间、支部之间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割裂,很少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联合调研或研讨,导致调研专家力量薄弱、调研深度和广度不够、调研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较大;二是缺乏与党政部门、政协有关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调研知情面窄、缺乏支持、影响力弱,调研成果提出后难以得到积极响应和有效落实;三是省市各类参政议政成果未实现完全共享,重复调研问题突出。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近两年,我们一是积极实施省市联动调研,对一些重要课题采取省委牵头、各市参与、分工协作、成果共享的大调研机制,使省委调研同地方的参政议政专家、渠道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调研质量。如去年实施的“关于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调研”,由全省5个市级组织、省委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3个省直支部和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分组赴苏北、苏中、苏南同海外留学人员、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交流,深入了解海外引才工作现状及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就留学人员和地方政府普遍关心的回国服务体系不完善、引才政策多层次化、区域人才政策差别等问题分工完成相关子报告,最终形成总报告。二是结合本党特色优势,与政府部门建立长期联系。近两年来,我们开展的调研课题中30%以上都采取了“借用外脑”、吸引政府部门人士参与的做法,在选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阶段加强与政府及党外专家的合作,参政议政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所提高。
激励机制引领前行
参政议政水平实现持续稳定提高,主要看靠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参与面和主动性,而提高积极性主要靠常态化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参政议政基层骨干的联系制度和机制;将党员每年参与调研和信息工作情况与后备干部考核形成有机联系;做好对优秀参政议政人才的培养与举荐工作;对调查研究、提案议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卓有成效的党员及时予以表彰。目前,省委初步形成了定期表彰制度:一方面,根据调研报告采用情况,坚持每年表彰年度优秀调研报告。自2007年以来,共完成调研报告130篇,其中有62篇获得优秀调研报告奖励。另一方面,根据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参与调研、提案和信息工作情况,坚持每两年表彰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去年,对全省各级组织2008-2009年参政议政工作中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面涵盖8个市委、徐州总支,两个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