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致公党界别委员认真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2/11

   2月10日下午,出席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致公党界别委员认真讨论了李学勇代省长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讨论中,大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紧扣科学发展主题,贯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充分反映了省政府全力依靠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在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家一致同意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一五”时期我省成绩和经验的总结,赞同“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及2011年主要工作的安排。 同时,委员们还对进一步做好今年及“十二五”期间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梁洁(致公党界,致公党南京市委副主委):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得之不易,极不平凡。有三点体会:一是报告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大亮点。报告从增强政府职能等几个方面,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目标,体现了法治的、服务的、透明的公共管理理念。二是报告提出2011年社会研发投入需超过1000亿元,这既是自我挑战,也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突破的瓶颈。我省要从人才、政策、政府、产学研、研发方面全面加强创新网络的构建,任重道远。三是“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始用人均GDP、生态环境改善等指标代替GDP总量,彰显科学发展理念。但具体的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提出了森林资源指标,但是没有提出水资源指标。民生指标还有待细化。创新发展指标还不够全面。指标体系的刚性、导向性、完整性还有待提高。

   

    李南(致公党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博导):报告中提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省提出的发展目标更多还是经济指标,关于社会发展的指标还太少。应该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比如在教育、医疗、社区等方面开发可量化的、老百姓可以感受的指标,真正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指标。在社区卫生中心建设问题上,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帮扶和对接,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和体制创新。为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可以借鉴“片警”制,建立“片医”制度,希望政府静下心来理顺关系,切实下移管理重心。

   

    薛 涛(致公党界,东南大学教授):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感到目前医改喊得比较响,但是进展不够,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改革。我认为政府拿不拿钱出来是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医改成功的关键。现在医院的压力很大,医患纠纷较多,医院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公立医院改革要如何进行、怎样投入,投入到哪些医院都需要认真研究。我认为要加强对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投入,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医疗保障,同时医院的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也需要由政府买单。
    
    王忠(致公侨联界,扬州大学教授、博导):养老是我省民生中的突出问题。江苏经济水平高,医疗条件好,寿命长、老人多,按照国际标准,江苏198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15年老龄人口就达到总人口的1/5, 再过20年达到1/3。报告在谈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有三处提到养老,2011年十件实事中也专门提到加强养老服务工作,这符合我省的实际,符合民心。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民养老三种方式。目前养老机构床位还很少,空巢家庭又日益增多,社区居家养老应大力提倡。建议政府部门通过加强资金投入、培训组织专门人员、购买养老服务等措施加以推进。


    曾燕伟(科技界,致公党党员,南京工业大学博导):“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科技强省,创新驱动是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重要经验。“十二五”发展目标明确,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与培养仍然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一是要增强自身的办学能力,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二是要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在技术方面的科技创新要加强平台服务和技术引导作用,促使技术培训的重心向企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