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走出书斋 走近民生

——访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德才

发布时间:2011/02/15

 
主人公语
  “致公党党员的身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我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积极建言献策。”
  “加入致公党10年来,我不过是走出书斋,多做了一些事,展望未来,为社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毕业——留校任教——副教授——教授。”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用极其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杨德才一直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之一。对此深感欣慰之余,杨德才时常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能够走出书斋,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事实上,在杨德才的人生轨迹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令他倍感自豪——中国致公党党员。


  1983年,致公党在南京大学建立小组,1995年,致公党南大支部正式成立。2001年,杨德才加入中国致公党,成为一名致公党党员。“我很高兴,因为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


  那一年,杨德才如愿走出书斋,开始了自己的参政议政之路。“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出特色来。”作为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杨德才认为经济问题往往是热点问题,而热点问题又跟民生息息相关,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和参政议政有效结合起来。“致公党党员的身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我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杨德才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加入致公党10年来,他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调查研究,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先后提出几十项提案和建议,推动了许多事关民生热点问题的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在“十二五”规划方面,致公党江苏省委开展了“‘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研究”两个课题的调研。杨德才主动担任起调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围绕解决江苏“十二五”期间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农民进城进镇问题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问题提出了多个对策和建议。从前期选题,到中期开展调研,再到后期撰写调研报告和为报告论证提供服务,杨德才始终一丝不苟、亲历亲为。


  “解决问题求深度,反映问题加力度”,这是杨德才一贯坚持的参政议政态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杨德才根据考察了解到的情况,写了一份关于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报告报送致公党中央,受到高度重视。


  2010年,针对我国房价高涨问题,杨德才积极展开调研、查看资料、搜集数据,提出房地产调控要结合供给、需求、交易三方面因素综合统筹的建议。他认为,投机性购房需求必须遏制,并建议增加土地供应,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以解决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他还着重对是否应该征收房产税和上海房产税试点等房产政策提出相应建议,他的建议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年,杨德才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奖,从此,“参政议政积极分子”的桂冠戴到了他的头上。面对荣誉,杨德才显得十分从容,因为他深谙一个道理——参政议政这个职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在去年致公党中央召开的参政议政工作年会上,杨德才以《完善机制,凝聚合力,开创参政议政工作新局面》为题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加入致公党10年来,我不过是走出书斋,多做了一些事,展望未来,为社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是他对自己10年来参政议政工作的总结和体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期许和展望。  
 
                                                                                         汪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