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24
1月23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建、农工、致公、工商联、少数民族和宗教界的委员,围绕“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江苏”主题进行讨论。省政府副省长许津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麻建国主持会议。
卢章平、周俊、宋青、高仕军、宋方敏、黄河浪、杨世华、毕军、孙长春、范更生、汪云甲、沙勇、朱振亚、赵长胜、邹建文、姚东明、蒋东良等委员先后发言。
卢章平委员
卢章平委员(致公党镇江市委主委)提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打造令人向往的美丽江苏。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作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内容,说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地位。以全国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过全国10%的GDP,这是江苏创造的经济奇迹。骄人成就的背后,江苏也存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也成为江苏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作如下建议:
(一)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包含,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可是我们的认识还仍然停留在生态文明就是环境、环保、污染治理,从今天座谈会的牵头部门就可以看出来,还认为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我不这样认为,这不是环保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配合。
(二)制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意见。目前,我省常州市、张家港市等地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但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纲——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还未制定。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意见,要像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那样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指标红线,必须实现;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让我们目前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等各项环保任务;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和谐的幸福美丽江苏,全面实现我省的生态文明。省委、省政府应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并加强领导、加强考核、加强奖惩,以确保建设生态江苏、实现生态文明任务的完成。
(三)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权重。通过正确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青山绿水,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要通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不断引导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施政代价、提高施政绩效。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有关约束和激励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将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这些措施,推动生态环境的全局统筹发展。
(四)加速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一是继续强力推进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把好行业准入关,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加快推广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品的应用。三是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
(五)加强生态法制建设。要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能源、环境等相关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明确职责、权力和义务,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政策法律支撑,提升监管水平;加快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规范定期公布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实现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
(六)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建议由宣传和环保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体系,进行规范、系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培训,让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的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生命力的生态文化。
毕军委员
毕军委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博导)就基本实现现代化与生态文明进行发言。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动物质财富、生态财富共同增长;实现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同步提高。过去几年,我省生态文明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下面主要谈两个观点。
一、如何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统领性和战略性的文明。它要求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充满生存斗争的社会关系,形成理性的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要求改变物质性的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同时生态文明又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概念。在现阶段如何“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转型步伐更快、污染排放更小、环境质量更好、环境秩序更佳、全民环境意识更强、人与自然关系更和谐。
(二)环境资源是内生生产力要素、环境保护是发展生产力、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是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而不是对立起来,这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建立融入环境资本的内生增长战略,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纳入环境要素,将环境资本与经济要素并列纳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分析环境效率,以寻求通过环境资本驱动经济发展的出路。因此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互动过程中的新方向,是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环境资本三者并行。这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突出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大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增长效率考核从经济指标为主向经济环境综合考虑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现增长先发展转变、速度向效率转变以及数量向质量的三大转变,在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把生态现代化优势作为江苏省基本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