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2/18
数千载岁月悠悠,孕育了绚烂而多彩的中华文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产生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近年来,致公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作,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大力开展区域文化调研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遍布全国各地的区域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不同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融合进了形式多样的区域文化之中。人们对出生地的文化,往往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是侨港澳台同胞,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与认同,是对祖国和祖籍国感情的具体体现。所以,从研究区域文化入手,探讨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做好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如是说。
基于对区域文化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近年来,致公党中央与其他单位合作或单独组队,相继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客家文化、徽文化、广西八桂文化、荆楚文化等区域文化进行了考察和调研,获得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经过多年来的实地调研,致公党不断加以总结,努力将调研工作中的体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2006年底,致公党中央举办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理论研讨会,适时对调研成果进行了总结。30余位来自致公党各级组织的专家学者和党务工作者,围绕弘扬中华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做好侨港澳台工作、与促进祖国统一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
致公党各级地方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之中。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和山东省委会相继举办了"文化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意义"理论研讨会和"弘扬齐鲁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论坛。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四川省委会等也都投入力量,对当地的文化发展情况进行理论研究,致力于促进当地文化的宣传、保护和管理工作。
"随着文化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刻,感觉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因为有那么多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及时加以总结,以便于用来进一步推动侨港澳台工作。"罗豪才多次在调研中这样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强调,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现实作用。
以文化为纽带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
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民主党派,致公党在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将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文化为纽带,进一步推动侨港澳台工作的开展。
不久前,一个华裔学生团参加了由致公党北京市委会开办的北京燕京文化专科学校"华裔寻根之旅"活动。期间,每个营员获得了一方刻着自己名字的印章。对于原来不知道自己中文名字的华裔学生,这枚小小的印章令他们激动不已。
"尽管华侨华人在海外世代更迭,经历沧桑变迁,但只要他们还在讲中文、写汉字,他们的民族特征就没有改变,根的意识就没有泯灭。只要第二代、第三代海外华裔能学习、了解、认同中华文化,我们就能保证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眼中,如何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来加强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联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近年来,致公党加大工作力度,通过"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通过"请进来",让华侨华人到祖源地来了解中华文化,了解祖(籍)国发生的变化。2003年,致公党中央邀请15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侨团的200余位海外侨领到大陆参观访问,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005年,致公党借助成立80周年之机继续打好"传统文化牌",带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90多个社团的360多位海内外同胞,游览了全国各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强大家的民族认同感;致公党重点联系的安徽神行太保文武学校和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也多次出访海外,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这种不间断的文化交流在华侨华人心中所产生的深层次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和祖籍国更强烈的热爱之情。"多年来一直负责海外联谊工作的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吴明熹说。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致公党通过推广华文教育来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相继在培训华文师资、开设文化讲座、提供华文教材、开办夏令营、举办文化寻根之旅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2003年,应印尼华文教育部门的邀请,致公党中央组团赴印尼,免费为印尼各地近千名教师进行培训和开设讲座;2005年,致公党北京市委会以燕京文化专科学校为依托,编印了系列汉语教材,为美洲中华会馆的华人青少年提供汉语学习教材;致公党福建省委会、云南省委会等地方组织也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向世界各地派遣中文教师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致公党还以文化为纽带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在"中国台湾致公党访问团"应邀来大陆参观访问期间,专门安排他们前往河南,考察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根源--河洛文化;2005年,致公党组织了武术代表团赴台交流,每到一处,都掀起一股武术热;2006年,致公党中央等单位在厦门联合主办"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通过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促进两岸的合作交流。
围绕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致公党通过各种渠道,以提案建议的方式呼吁加强文化建设工作2005年3月,致公党中央以"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侨心,促进祖国统一"为题,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书面发言;2007年7月,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专门就"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致公党中央在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将区域文化研究列入国家长期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并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拓展华文教育,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文化的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侨胞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特别是他们在联络海外乡亲、沟通乡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强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筑牢经济合作的人文基础;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多做贡献。
致公党各级地方组织在建言献策时也从多个侧面建议加强文化建设。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建议开辟以品味民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路线,打造"民国历史文化游"品牌;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山东省委会建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使保护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致公党上海市委会提出要加速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化与市场化,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保存和弘扬中华语言文化,构筑海外华人与祖国交流的语言文化平台等。这些建议一经提出,很多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被采纳之后,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今后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过程中,致公党将继续参与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侨海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发扬光大。"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前景,罗豪才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