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陈光标背后的一组数字故事之二

36小时千里驰援

发布时间:2008/06/18

    12日下午4点40分,陈光标正式向大型机械队伍下达出发令,此时离汶川灾情发生仅2个小时!
出发前,他又特地对救援人员提出了5点要求:
 
    一、人可以休息,但机械不能休息。
    二、当地政府部门一定很忙,在灾区救援过程中要主动承担救援任务,迅速打通道路,好让后来的救援人员可以顺利到达救灾现场。
    三、要保持有序、有效、科学地组织救援。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四、这次路途艰难,大家一定要发挥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神,不怕危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五、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一份力量,就要做十倍的努力。争分夺秒做好救援工作,不要给当地政府添麻烦。
 
    由于走得相当匆忙,120名工作人员中的大多数人没来得及和家人打声招呼就跟随陈光标一起出发了,甚至连他们穿的迷彩服也是在成都临时紧急采购的。
 
  为让车队在千里征途上畅通无阻,陈光标还利用自己是江苏红十字会副会长的“特权”,迅速向省红十字会打报告,在他的车队上专门做了一个“红十字会抢救车队”牌子。南京、武汉、重庆,60辆车千里跋涉,一路绿灯。
 
    为了让车队能一抵达目的地就迅速有效地投入抢险救灾,陈光标从半道上改乘飞机,于13日中午先到成都。马不停蹄地从朋友那里借了辆小车,一路飞奔前往都江堰,察看灾情,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第二天(14日),他又去了灾情最严重的北川。后来,他告诉我们,看到聚源中学和都江堰市中医院的惨况后,“13日一晚上都没睡着觉,眼睛都哭肿了,边哭边想怎么才能把那些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尽早地救出来。”
 
     而此时,他的大型救援车队也在拼命地抢时间,所有车辆都在全速前进,连续几十个小时没有停下来休息过一次,饿了渴了就在车上随便啃两口干粮喝几口水,困了就轮流在驾驶室里休息片刻。14日凌晨3点,第一批车辆赶到了成都,成为第一个赶到灾区的民间救援队,几乎与前来救援的军队同时到达。
 
    14日下午3点,其他工程车队也全部赶到四川灾区。当天上午8点,陈光标和汶川地震指挥部取得联系后,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工程车被分布在:都江堰11台,什邡7台,德阳和绵竹16台,北川13台,安县5台,映秀镇8台。                                          (未完待续)
                                                      沈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