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陈光标背后的一组数字故事

之一:震后半小时的决断

发布时间:2008/06/17

    这个周末陈光标回到了南京,在回泗洪老家看完父母后,昨天上午我们在江苏黄埔的办公室内见到了他。与一个月前相比,他黑了,瘦了,眼底的黑眼圈更是挥之不去。一个月来,他没好好地吃过一顿饭,睡过一次觉,地震刚发生的前三天,他甚至没合过一次眼;一个月来,他不停地奔波在河断路堵的北川、汶川、绵竹,巴蜀大地上随处可见他救灾救人的身影;一个月来,他出钱出力,用一个个不平凡的数字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之一:震后半小时的决断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08年的5月12日。
    这是一个正常而又忙碌的星期一:普通员工忙着清理工作思路,准备接受新一周的工作安排;管理者忙着召开会议,总结及规划未来的工作。
    陈光标也不例外。人在武汉的他在吃过午饭后,开始召集董事会议,讨论将安徽合肥和江苏的吊车、推土机、挖土机、装载机调到山西贺州发电厂的拆除项目和北京的拆除项目。
    下午3点左右,董事会刚刚开始,陈光标的手机突然响了。打电话的是远在四川成都的黄明德。
    “光标,刚才四川发生大地震了。我所知道的,成都还好,都江堰有些地方出现了大面积房屋倒塌。”
    “不会是和我开玩笑吧?”在半信半疑中,陈光标挂掉了电话。黄明德曾在南京一家公司任老总,是他非常信赖的朋友。
    这个电话刚挂,又接到另一个在成都的朋友打来报告地震的电话。
就这样,一得知地震信息,陈光标立即将董事会变成了救灾研讨会。“刚才,我有两个朋友打来电话,说四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房屋都倒塌了。我记得1976年自己上小学时,唐山发生大地震,死了很多老百姓。怎么办,大家都来动动脑筋,看我们公司能做些什么?”他越说脸上的表情越凝重。
    “捐款!”几乎所有的公司高管异口同声。
    “号召香港、上海、北京等分公司的员工,发动全公司3600多名员工一起捐款。”又有公司高管提议。
    但陈光标敏感地意识到这次大地震的破坏性,总觉得仅捐款还有些不够。
    “我还有一个想法。”他扫了一眼正在开会的董事们,“我们公司这些年一直从事房屋、电厂、厂房的拆除工作,可以说,对房屋的结构、倒塌的房屋清除等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的拆迁队一定能派上用场。”顿了顿,他紧握着拳头敲了敲桌子,“我要把工程机械运到灾区,你们有意见吗?”
平时开董事会,一向尊重大家意见的陈光标,说完这话后又重重地撂下一句:“大家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就这样办吧。”
    所有的董事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们太了解陈光标了。
    他说,“地震发生在下午2点半,学校都在上课,肯定会有很多人伤亡。大家将心比心吧。立即向灾区进发,救援一刻也不能耽误!”
    巧合的是,5月12日当天,江苏黄埔公司的南京、合肥工地共60台工程机械正准备分别前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进行拆迁工作。陈光标立即决定,60台工程机械立即转道,全部前往四川救灾现场。同时,将原有机械人员调整三分之一下来,把能吃苦、熟练的优秀员工配备上去。每台工程机械配备2名操作手,火速赶往四川救人。
    这个决策做出时,距离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未完待续)
                                                                                                           沈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