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大灾有大爱,多难能兴邦

——我的赴川医疗救援体会

发布时间:2008/06/27

南京鼓楼医院 曾平
 
第一时间,吹响抗震救灾“集结号”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所在的南京鼓楼医院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组建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作为外科医生当我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要求奔赴抗震救灾前线。
   5月13日,我随南京鼓楼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前往四川灾区,医疗队20名队员中仅有的两名民主党派成员都是致公党党员,除了我还有普外科的包善华副主任医师。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医院发给我们每位队员2000元奖金,可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对院领导说:“帮我们捐给灾区吧!”
    我们和江苏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灾后24小时内飞抵四川灾区,是最早到达灾区的外省、市医疗队。一下飞机,我们立即奔赴震中北川县附近的安县医疗救护站,大家此时只有一个信念: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点到达灾区,让受灾群众看到我们白色的身影,他们就会多一份活下去的信心与动力。
    去安县的路上,天气阴沉,并下着大雨,一座座高山立于眼前,起初道路还比较好走,只是路面出现一些裂缝,但越往里行,路越窄,沿途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和被毁损的道路,路边不时出现从山崖上滚落的大山石,雨越下越大、天越走越黑,经过7、8个小时的艰苦行程,夜里10点多,我们终于到达安县。由于安县救援站条件所限,在当地救灾指挥部的安排下,我们鼓楼医院医疗救援队前往附近的绵阳市,11点半,我们到了绵阳。因为余震不断,气氛较紧张,当地群众都住在室外空地上搭起的防震棚内,这一夜,我们全都睡在车里,晚餐是馒头和咸菜。灾区的悲惨情形让我震撼,我想:不管多苦多累多危险,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投入到医疗援救中。
连续奋战,上演救援“生死时速”
    5月14日,我们鼓楼医院医疗队被安排进驻解放军第520医院。这所医院有大约100张床位,院方将外科病区共计50张床位的救治工作交给我们。医院的院子里搭满了帐篷,住着近百名伤员,伤员还在源源不断的送来,伤情惨不忍睹,我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这一天,我们共收治二百余例病人,做了近10台手术。随后的十几天,我们承担了几乎所有送到该院危重病人的救治任务,50张床位的病区挤进了80多名大多数都是不能动的重病人,而当地的医疗器械严重匮乏,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因陋就简,在震惊、痛心和感动中,一直奋战在生与死的边缘,始终坚持执着努力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工作在手术台上。
    5月16日,是我们入川抗震救灾第四天,接到绵阳市抗震指挥部的命令,我们医疗队要组成7人小分队前往北川第一线,替代已连续战斗的海军总院医疗队,虽然我第一个报名,但因要我负责520医院外科病房管理工作而未去成。我们到医院门口送别小分队,送别仪式有点悲壮,望着战友们远去的身影,心里默默祝福战友们平安归来。同时,我对赴前线的医疗队队长表示:作为医疗队代理队长,我要以身做责,全力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送别小分队,我立即按照鼓楼医院病房管理模式把病区里十个医生分成前后组,每个病床都有责任医生;对在院病人梳理一遍,重症病人重点观察处理;当天新入院病人各科集体会诊,决定治疗方案;根据人员的变化重新排好夜班;需急诊手术的病人安排好人员手术。送到外科病区的90%是骨折病人,有些需要做牵引和内固定手术,520医院里原来没有骨科,骨科器械几乎没有,我们从多年没用的老器械中好不容易凑了三套最原始的器械后立即开展手术;许多病人都是受伤了好几天后才送来,肢体被挤压的时候过长,肿得厉害,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病人致残,我们采取减压手术等治疗方法,要给病人经常用药,随时观察病情,这样给我们本来繁重的救治工作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想到能尽最大努力保住病人的肢体,我们心里都很安慰;一些不得已被截肢的病人,经过我们全力救治,都渡过了危险期,保住了生命;在520医院,经我们医疗队救治的数百例病人,没有一个死亡。
挑战极限,身心跨越“蜀道难”
     地震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防止疫病在灾区蔓延。在520医院连续奋战五天后,在震后第六天即5月18日下午三点,我受命带领鼓楼医院前线小分队一行九人遵照绵阳市抗震指挥部的命令火速赶往北川第一线开展防疫和医疗救治工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况特大地震后的蜀道!我们小分队每天早出晚归,来回行程几十公里,队员中共穿破了3双鞋,克服了余震、塌方、泥石流等重重困难,途中过险桥、爬危山,穿危房、走废墟,随时都会在瞬间遭遇不测,加上天气炎热,周围弥漫着腐浊的气味,环境非常恶劣,但我们全然不顾个人安危,走村串户,一心只想多走访一户灾区群众,多探望一个伤员,为了灾区人民我们什么都不怕。每到一处,我们都告诉灾区群众:“我们是党和政府、是胡总书记派来的江苏南京医疗队”,向灾区群众宣传防病防疫知识。我们前线小分队的医疗条件简陋,只能在帐篷里施行救治,但灾区群众都很配合我们的治疗,面对身体的痛楚,肢体的残缺,他们依然是那么的勇敢坚强。灾区人民的坚强、纯朴,知足、感恩,让我深受感动,更坚定了我要为灾区人民无私奉献的信念。
    有一天,我们来到胡锦涛总书记曾探访的受灾最严重的胜利村,探望了每一位灾民。当来到一个废墟上搭起的棚子里,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头上缠着纱布,向旁边中年男子询问老人的伤情,得知老人是他母亲,地震时被砸伤头皮,经人做过初步处理,但已经7天了还觉得疼得厉害,我听后立即打开纱布查看伤口,一看4公分长的口子竟然没有缝合,只在表面覆盖了一块纱布,伤口已经感染,有浓液渗出,我赶紧进行彻底地清创、缝合、上药、包扎处理,还赠送了一些消炎药,并嘱咐其儿子第二天一定要带母亲到镇上我们的医疗点换药。这位男子十分感谢,一再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
    在擂鼓镇的四天三夜很辛苦,由于宿营地蚊虫蚂蚁多,我们没睡过一个好觉,浑身被蚊虫叮咬的大包小包,奇痒无比,四天三夜没时间和条件洗一次澡洗一次脚,每天早上用一口矿泉水洗口,而不断的余震,更是威胁着我们的救援行动。但是,大家都临危不惧,坚强地承受着生死的考验。我们先后走访了擂鼓镇的胜利村、楠竹村、柳林村、石岩村、擂鼓村及和平村等6个村庄,探访了200多户灾区群众,诊治了100余名病人,为70多个灾区群众进行了清创缝合和换药等处理,向灾区群众发放了300余份防疫知识宣传资料,还把巡诊中发现的5个重伤员护送到绵阳520医院进行救治,我们还向灾区群众发放了包括消炎、抗感冒、止痛等药品300余盒。
深刻体会:一个珍惜两个感受和三个亲情
在灾区短短的半个月中,我目睹了惨烈,经历了生死,我的体会可以用一个珍惜两个感受和三个亲情来概括,一个珍惜是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生命、家人、同事、朋友和从事的工作。两个感受:一是四川灾区人民的坚强意志。这场无情的灾难使灾区群众流离失所,失去亲人,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但是他们没有被灾难击倒,他们选择了坚强。第二个是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生死关头,中国人表现出了舍生取义,守望相助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大自然几分钟的宣泄,使脆弱的生命在仓皇中暴露出本来面目,但爱也在灾难中显现出真情,我想唯有真情才能让死神望而却步。
在赴川抗震救灾期间,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的骨肉亲情、解放军与人民的军民鱼水情、各级领导及同志们与医疗队员间的手足之情。在擂鼓镇,我们受到国家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的接见和慰问,我们还受到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到灾区的省政府李秘书长的慰问,南京市红十字会会长也代表许仲梓副市长到灾区慰问我们,这些使我们深受鼓舞。
    “一颗心是孤独,两颗心是爱情,无数颗心就是无穷的力量!”这次四川抗震救灾行动将是我永远难忘的亲身经历,这次经历给我的人生启迪将是我今后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用十个字来结束我的发言:大灾有大爱,多难能兴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