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致公党南通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5/08/24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市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今年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01亿美元,总量列全省第四,新批及净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6个,同比增长44%。境外投资合作既有大企业、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也有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抱团出海”。虽然我市对外投资增势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不对称,企业不敢“走出去”。由于缺乏权威渠道及时了解海外投资政策、法规和投资项目信息,企业对投资国环境不熟悉,风险不了解,“走出去”存有顾虑。企业接触到的投资项目信息多为“被动接受”,以有业务往来的境外企业介绍为主,较少能得到第一手信息。
2、自身能力不足,企业难以“走远”。投资市场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港澳地区或安全风险较高的东盟、非洲等地区。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境外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偏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去”愿望比较强烈,但实力有限,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
3、人才短板制约企业国际化。企业一般是雇佣国内人员参与海外投资经营,面临不同语言、不同社会体制、不同法律法规和不同文化习俗,很难全面适应和深度融入,外经企业亟需既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又熟知投资国情况的人才团队。
4、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开展境外投资合作较为零散。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平台、交流平台,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发挥海外侨务资源作用重视程度不足,与海外侨团联系较少,合作还停留在地缘、人缘、亲缘互助层面。
为此建议:
一、依托海外侨务资源,建立对外投资信息平台
建议市对外投资主管部门加强与涉侨部门合作,加强对海外侨情的调研,摸清海外华商社团、重点华侨华人以及留学人员情况,建立适时更新的海外侨务资源数据库。整合对外投资相关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分国别建立产业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市场风险、科研合作项目、投资合作项目、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等,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所需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降低企业“走出去”经营风险。构建同行业和跨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走出去”企业之间的交流,推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有序竞争,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二、积极开展合作,开展海外投资项目对接活动
与海外有需求的侨商、工商社团合作开展海外投资项目专场对接会,重点围绕文化产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提供海外投资合作信息、项目信息,吸引企业参加,促成合作。利用海外重点华商、留学人员企业的社会资源和行业影响力,推动在海外投资的大型企业与其合作,实现强强联手。组织有海外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赴有关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考察交流,建立与海外侨团的联系,促进海内外企业共同合作。
三、借助华侨华人力量,完善“走出去”企业境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作用,组建法律、会计、商务等各类海外中介组织,积极开展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及时提供投资国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习俗等信息,帮助企业了解和遵守投资国办事规则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对企业“走出去”提前进行风险评估、项目评估,帮助选择投资目标,设计投资模式,使企业少走弯路;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聘请当地华侨华人作为投资、金融、税务、法律顾问,协助与投资地政府、金融机构沟通,为企业海外经营“保驾护航”。
四、发挥海外人才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与海外侨团合作,做好企业海外人才培训工作,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团队。在企业自身加强人才开发培养的同时,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组织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发挥海外留学人员技术优势,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化品牌。采取适当形式,将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延伸至“走出去”企业引进的在海外工作人才或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有关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