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领略席慕蓉风采

作者:高敏 发布时间:2015/10/27


10月23日,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到首都图书馆,目的是想在现场感受台湾籍蒙古族诗文大家席慕蓉公益讲座《草原的回声》。

前一天就在这里看到了通知让到网上预约,我不会这种方式又不想麻烦女儿,因此我厚着脸皮早点站在首图二楼门口,希望得到工作人员的同情。门卫还算客气,让我在边上等待机会。眼看着有预约票的队伍在加长,我身旁没票的人越围越多,还有10分钟就要到下午2:00开讲时间了,有票能赶来的人几乎都已进去,门卫立即让没票的人排队,我第一个进场。幸运的是我能坐在第二排,这是刚才认识的有票朋友为我占的座位,按他的指引我赶紧到门口,抢购席慕蓉新出的书《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流动的月光》,想送给女儿两本,自已留两本。他还说散场后有作者在书上签名的仪式,让我别错过机会,而且要把书页翻到位,以免耽误作者的时间。回头看,能容纳4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者有媒体人士,也有外地赶来的诗文爱好者,大多数是北京人,老中青少年都有,看到这么多人热爱诗文,真是感动不已。

席慕蓉的汉语普通话声音甜美,字字句句植入人心,现场没有玩手机打磕睡的,都圆睁着眼睛,目光随着她的节奏闪动。当她到场离场时,掌声代表迎送与感谢;当她哽咽流泪时,掌声代表共情与安慰;当她语出惊人时,掌声代表贺彩与认同。粉丝们这种无言的“呼应、爱戴、尊敬”,与席慕蓉的亲和力有关,与她的思想传播力有关,与她的作品感染力有关。从席慕蓉的表述来看,我觉得她的诗文道路是从“初心”朝着“原乡”发展的。她开篇引用了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的话“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每个人都有权力表达感情。诗是帮助我们度过患难的力量,诗是千百年来的诗人留下来的生命痕迹。写诗的人的生命在我们读的时候活起来了。”她还引用俄国诗人的话说“有人类就有诗。诗是大地上的青草,诗是人类发出声音的本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诗人,而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完成。”席慕蓉一直认为诗是写自已想要说的,诗是写给自己看的。她说“我的诗很简单,我的诗很真诚。”她不间断地写诗,寻着生命的道路直直往前走,是因为自已早已将“席慕蓉”当作了知已,有的时候回过头来还想翻一翻自已写过的书,就是想看一看这个朋友走到哪了。席慕蓉朗诵了一首诗《执笔的欲望》,那是她应邀为自已的诗集《契丹的玫瑰》写的序,也是她对“为什么要写诗”作的最圆满的回答。她借助科学名词“海马回”的空间认知功能,诠释了“情结”原本是生理上的永久记忆,一旦它被唤醒,就可以在祖辈生活的地方找到似曾相识的归宿感,让当事人好像走在自已的梦里,我身上还保留着“马背民族”的基因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她在讲座结束前倡议在草原上要弘扬隐性文明,无限制地实施显性文明就是对草原最野蛮的掠夺。只有让草原上保持生物链的自然繁衍和现代建筑的一无所有,才是牧游民族渴望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她还呼吁蒙古族歌手唱长调时要用母语,这样才能唱出蕴含在词曲中地道的民族风味。

签名的地点就在报告厅旁,所有的人都捧着书排队请席慕蓉签名留念。72岁的她不厌其烦地满足每一个人的心愿。不过,有人带来曾经她写的书,无论是正版还是盗版的,她几乎都婉拒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