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秉梁 发布时间:2016/01/06
秋高气爽、艳阳绚丽,是秋游的好时光。10月15日,在苏州市侨联的组织下,我们老归侨及家属,乘座苏州大学三辆大客车,浩浩荡荡一路向南,向着苏州最南端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文化名镇、中国蚕丝之乡——震泽镇驰去。这座久负盛名的古镇,在金秋美好的日子里,畅开胸怀、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这些来自古城的老侨界人士,虽无“近乡情更怯”的感怀,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赤子深情。我们热爱祖国、热爱这片哺育我们成长的土地,这里是我们的家园。乡情、亲情、爱国情,已融为一体了。古镇、老街像接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接待我们。在老街的屋檐下,放大的红米型灯笼、熠熠生辉。点缀着古朴、优雅的古镇,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街上的石板路井然铺展,似是向人们叙述着古往今来乡亲们童年和少年的历久弥香的迷人故事。
老街的拐弯入口处,有间不太起眼的店铺,可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该店生产的香脆甜糯的月饼,通过中央电视台的传播,已是家喻户晓,名闻遐迩了。过路的游人也经不住其“色、香、味”的诱惑、纷纷解囊认购,顺捎点回家,亦徒增“到此一游”的快乐。归侨老阿爹、老奶奶,也喜欢尝尝鲜,果断出手,乐得店主人频呼“欢迎光临”!
街上的“四碗茶楼”、“老街味道”,飘动着广告旌旗,四时不停招揽客人。小街典雅静默,店铺生意兴隆,形成反差。饭店、菜馆,设有美味佳肴,供你称心小酌、唇齿留香。宝塔街67号的美佳乐滷菜馆,生产的招牌“严府酱鸭”安全卫生、美味可口。这可把我们老归侨的爷爷奶奶们逗得兴喜若狂了。大家争相购买,不一会,百来只酱鸭已“飞入”我们的包中。香味燻鱼也即告售罄,晚来的顾客只好望盘兴叹。朴实憨厚的古镇与老街的浓浓乡情以及它特有味道,都被我们一并打包捎回,留在了心田。
古镇的宝塔街,并不很长,在西段有一大宅“师俭堂”,“师俭堂”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它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师俭堂”厅前大门的门楣上,青砖雕刻着“慎修思永”四个字,取句于《尚书》的“慎厥身·修思永”。寓意修身养性、严于律已、贤德瑞昌。“师俭堂”的建筑风格和理念与众不同,扁额题款,亦寓意深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震泽古镇精采的诗章。
游罢慈云寺,观赏了古宝塔、侨老爷们又上了《禹迹桥》饱览古镇沿河两岸的秀美风光。在《禹迹桥》领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情怀;体会他途经此地叱咤风云的壮举,见证他彪炳千古的英雄事迹。对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是一份精神的补养和一种莫大的激励。我们兴致勃勃地在“禹迹桥”旁合影留念。这也是最好的纪念。
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到宝塔街东首去看一看“文昌阁”。“文昌阁”亦是镇上的知名景点,它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间。道光二十年,里人徐学建等人重修。清人张芹的“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来”描绘其重阳九九登临之所见。镇里还有一些文化古迹和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尚未涉足。留待以后故地重游吧!
总之,古镇的优雅淡淡的、甜甜的,从眼流到心,看一眼就醉了。这酒很醇、很清香。有醉人的力度。漫步古风犹存的老街,如品尝到久酿的甘露。秋日的阳光抚照着这迷人的景象,让你浮想联翩。幼雅年代的情趣会跃然于心,让你莫名的欣喜。古镇确实是让人神往之地。逛一逛,你就会留连忘返,你信或不信,我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