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无影灯下的使命

——记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南通市委主委、骨科专家刘璠

作者:刘勇 发布时间:2017/04/01

 IMG_0161_副本.jpg

“谢谢,我会记着你们,我一定会再来南通,我还要带着家人来看你们!”,2008年7月28日,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爱心病区的最后一名四川地震伤员陈东春即将出院,他紧紧握住爱心病区主任刘璠的手,眼中噙着泪水,感激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至此,在刘璠的领导下,爱心病区全体医护人员为40名地震伤员的身体康复整整奋斗了两个月,圆满地完成了伤员的救治任务。刘璠,一个让地震伤员感动和铭记的名子,他用那高尚的人格、精湛的医术演绎着白衣天使的无疆大爱,在60个日日夜夜里,他慈爱的笑容和忙碌的背影在时刻温暖这些悲怆的心灵。

 志存高远  刻苦攻读

 刘璠是南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简历让人看上去似乎很顺:1980年于南通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取得医学硕士学位;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留学日本;19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留学美国;1992年大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995年大破格晋升正高职称;2006年当选为致公党南通市委主委,2008年当选为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然而,在这“顺”的背后,却隐藏着刘璠不为人知的于困境中奋发进取的历程,他的付出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下过乡,受过繁重的体力劳动锻炼,劳作之余,他坚持学习,还自学了多门外语。后来在上海考英语和日语都取得双第一,正是他在困境中坚持学习的结果。父亲是个医生,他从小深受治病救人思想的熏陶,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国家恢复高考后,他如愿以偿地考入医科院校,他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努力学习,毕业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留校任外科助教、住院医师。为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孜孜不倦,关在宿舍里,寒冬裹被抗三九,酷夏赤膊耐三伏,节假日有时一连几日足不出户,以几斤油条充饥。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勤奋学习,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他考取南通医学院著名骨科专家侍德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侍德教授的熏陶下,不仅学业得到很大提高,也使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不但要能治病救人,还要为祖国的医学科研走进世界先进行列而奋斗。之后,作为访问学者于1987年留学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院骨科,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井形高明教授及人工关节外科专家木下勇教授,专攻脊柱与人工关节外科。1994年,他考取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教授。1997年他又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留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耶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哈特福德医院,师从世界著名专家H.Kirk Watson 与Steven S’huchtze教授,专攻人工关节外科、骨与关节功能重建外科。多年来,通过自己不懈地发奋学习,加之有国内著名专家顾玉东、王澍寰、戴克戎、侍德、顾永强、张其恭等教授及国外专家的悉心指导,使他在骨科学领域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

 有人说刘璠精力充沛,是一个忘我的“工作狂”。这话一点不假。为了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放弃休息,一头扎在实验室里,常常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他辛勤耕耘没有白费,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内外名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实践探索,在创伤、手外、脊柱、关节、肿瘤、畸形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方面具有了一定建树。他更擅长于人工关节外科、骨与关节功能重建外科及胸腰椎创伤、骨病等,还开展了双侧人工全髋置换治疗双髋强直、股骨头坏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人工肩、肘、腕关节置换技术。在微创技术治疗骨折、腕关节不稳定的诊治方面,他开展的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2005年2月21日,他成功地为一名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了世界上最新型的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当时同类手术仅完成10多例,这标志着刘璠在股骨头坏死的系列治疗与人工关节置换、骨与关节功能重建方面已跻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由他完成的“脘部功能重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进步一等奖(第一名),这在南通市科技发展史上是一大突破。

他承担主持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专利两项。理论源于实践,他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著60余篇,SCI收录数篇,参编专著8本。他出访过许多国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专题演讲,在学科研究领域始终保持与国际接轨。

他在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称叹,获得了荣誉,赢得了地位。他被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江苏骨科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南通市骨科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委员、美国手外科学会国际委员(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中青年医师);《骨科医学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审、《中国上肢外科杂志》副总编辑;是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135工程”百名重点医学人才、江苏省临床重点手外科医学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曾于1992、1994、1996年度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获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基金”及“南通市优秀人民教师基金”奖励,数次被评为“南通医学院科技新兵”、“南通医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南通医学院学术带头人”、“南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是江苏省高等院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由于在骨科研究领域的实绩突出,多位院士及国外著名专家评价刘璠为“中国骨科界不可多得的几位最杰出的中青年精英之一”。

 热爱事业  报效祖国

 刘璠热爱他的事业,更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国外,美丽的校园、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吸引刘璠太多的注意。倒是先进的技术设备、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一头扎进了工作学习中。白天在医院里勤奋工作,晚上还要查阅资料直至深夜。他放弃了各种节假日,没日没夜地潜心于研究中,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到处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这一切,被导师和同事们看在眼里,博得了他们的一致赞扬。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迎着东方绚丽的朝阳,他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祖国、母校。国外的导师们无不为他离去而遗憾,同时也为他毅然回国而叹服。而在他看来,人生价值只有在回报祖国和人民中才能变得更富有意义,回到伟大的祖国是他的不二选择。

在国内,他曾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给大白鼠作股动脉、静脉和尾动脉缝合;还曾在四年里,走遍13个城市,对5200只手进行测量研究。他严于治学,更乐于育人。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做到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从实践、理论乃至学风、为人,他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他非常注重研究生打好学术基础,确定研究方向;鼓励学生更新知识,开拓进取;着力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培养其科研洞察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在他带领指导下,人才辈出,许多人在临床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抗震救灾  造福苍生

 作为江苏省收治四川5.12地震灾区伤员的定点医院之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任务相当艰巨,医院所收治的40名伤员中39名都是骨折病人,刘璠领导的骨科团队实际上是救治任务主要承担者。为了四川伤员及家属能有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环境,医院成立了爱心病区,委任刘璠为爱心病区主任,全面负责病区各项救治工作的实施。在他的带领下,病区全体医护人员严阵以待,一场艰巨的战斗即将打响。

2008年5月30日晚,这是一个无眠之夜。40名四川伤员顺利入住通大附院爱心病房,温馨舒适的现代化病房、精干亲切的白衣天使,让四川同胞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弛了,疲惫的脸庞也有了笑容。然而对于这群白衣天使,这只是夜幕降临后一系列诊治工作的开始。刘璠在第一时间带领全体医生逐个对伤病员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在充分掌握病情资料的基础上,召开病区全体医生讨论会,初步筛选出需要手术的伤员,此时已是次日凌晨1点。

5月31日上午9点30分,刘璠不顾一夜的劳累,主持医院骨科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术前讨论——地震伤员病情全院大会诊,经过研究和讨论,专家们为四川伤员制定了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确定了次日进行手术的9名伤员,并在强大的专家团队中精心挑选了骨干力量承担手术任务。6月1日清早,医院9间手术室的无影灯同时打开,9名四川伤员同时接受手术。作为手术一线的指挥者,刘璠在自己承担手术任务的同时,还要指导其他手术的开展,带领专家组为全部手术提供技术支持,直至下午3点9台手术全部顺利结束,他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有所放松。

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刘璠主动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他与普通医护人员一样参与爱心病房的加班、值班,每次查房,他都逐一查看伤员身体恢复情况,嘘寒问暖,帮助伤员及家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还积极介入心理治疗,激励伤员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他的影响下,病区医护人员对伤员的服务全面、到位,不仅有精心的治疗,还有细腻的心理服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6月3日上午,病区活动室里充满了温馨和快乐,由刘璠主任亲自为伤员周玉琴主持的生日派对正在举行,当周玉琴从护士手中接过鲜花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无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她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她为自己能在这里疗伤感到幸福。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刘璠刚下手术台,还未得片刻休息,便被别的医院匆匆接走。他除了担任通大附院爱心病区主任外,还兼任江苏省收治四川地震伤员苏中片医疗专家诊治组组长,承担了苏中三市各大收治地震伤员医院诊治指导工作。在救治伤员过程中,各大医院一旦在骨科方面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他总是能及时赶到,凭借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难题都被一一破解,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医学界的“救火员”。而在他心中,装得更多的是责任,帮助四川地震灾区度过难关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一个骨科专家在这关键时刻就该挺身而出,帮助伤员恢复身心健康,即便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参政为民  不负众望

 作为学者,刘璠秉承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古训,非常关心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医生这个岗位上,他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治病救人,屡创奇迹。然而,他并没有停留于此,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因而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当选第八、九、十届江苏省人大代表。他踊跃参加江苏省人大各项会议和视察活动,充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他曾对自己熟悉的医疗卫生及高等教育状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参与撰写“江苏省传染病防治工作应如何进行”、“乡镇医院改制是否应一刀切”、“尽快建成南通大学”等多项建议,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南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

2006年,刘璠成为致公党南通市委主要负责人,并先后担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他的直接带领下,致公党成员专家组就民办高校生存现状、南通市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规划建设情况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形成的建议被政府部门悉数采纳。2008年和2013年,刘璠两次成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意味要代表江苏人民去北京参与国家政治建设,肩上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2013年3月8日下午,那是个令人激动而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前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习总书记主动与代表们一一握手,总书记微笑着走到刘璠面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好!刘璠说:总书记好,我的家乡南通人民期盼您去视察指导。总书记又亲切地笑了笑。刘璠深知,总书记的笑是一种鼓励、一种寄望,希望每一位代表都能不辱使命,出色地人民交给的神圣任务。

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刘璠都认真参与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等文件的审议,积极发言表达观点和意见。由他撰写的议案《我国高速公路急需建立紧急救援体系》指出,借鉴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方法,按人口密度、交通量等,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体系,健全紧急医疗网,该议案受到公安部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就该议案对他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位医者,他把关爱无私地献给了病患;作为一名师者,他把自己精邃的研究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学生;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他把自己的关注始终投向祖国和人民。这就是刘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