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其智 发布时间:2019/05/22
近日回乡探亲,从市区驱车行至村口,已是傍晚时分,乡村道路上,暮色降临,灯光初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在路边散步健身。不远处的广场上,年轻人在打篮球,老人们跳广场舞,孩子们追逐游戏。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仿佛这里并不是农村,而是在城市中的某个社区。农民像市民一样散步健身,令人见之欣然,思之深感时代变化、历史变迁。
中国农民自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已经成为人们对于农村生活的传统印象。而在当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几亿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使在西部山村,一家人茶余饭后户外散步也已十分常见。
农民散步,诉说了农村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农民能够在乡间惬意地散步健身,说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民从原始劳作中解放出来,不必再为生计忙碌不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花在田地的时间少了,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农民能有地方散步,反映了农村硬件正在逐步提升,道路修好了,路灯装上了,广场建好了,村庄环境更美了,即使在夜晚也感到很舒适很安全,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放心地出来散步;农民散步正成为乡村新风,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理念正在发生新变化,富起来的农民开始关注文化与健康,需求层次在提升,生活方式正在与城市居民逐步接轨。
民生小事通常折射着时代的变化。农民散步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不小。从中国农村发展史看,农民散步这一生动的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变化,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农”发展的巨大成果,体现的是中国超常规发展的辉煌成就。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建国初期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长期探索,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集中兴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物质匮乏的情况逐渐成为过去。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解放了农民这一农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乡镇企业,积累出农村发展的“第一桶金”,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致富。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困扰农民几千年的历史问题。在中国这个长期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农业赋税自古就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新中国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还给予农民各类补贴,农民负担得以减轻,农村得到反哺,“多予少取放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焕发了新的活力。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三农”发展政策支持的问题。从1982年到2019年,中共中央连续下发21个支持三农发展的“一号文件”,涉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各个方面。随着政策措施的接续完善,农业发展更好,农村面貌更新,农民口袋更富。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新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了农村的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通气,全国同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更是让农民实现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这一件件农村实事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医疗保障问题。曾经,有病不去看、不敢看、看不起是影响农民生活保障和生存质量的最大难题。如今,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多重制度保障,农民不怕了;有家庭医生服务,农民健康管理更科学了;有远程视频会诊,农民看病不用进城了;有老年补贴发放,生活不用愁了;有健康教育、科技普及,让农民头脑现代化了,更加重视疾病预防,乡间道路上锻炼健身也就成为日常。
70年来新中国农村的发展,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也即将全面解决。新时代,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宏伟目标。脱贫攻坚战略的全面实施,让全体农民与贫困挥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明年就要实现的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让大家更自信、更有奔头了。
……
透过农民散步这个是现在看来平常不过的小事,可以感知农业、农村、农民深层次的社会变化。回顾这些变化,可以看到70年中国农村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前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释放了巨大的红利,70年走过的每个足迹都令人感慨,令人自豪。
从农民散步中看到的明天,是乡村振兴战略绘就的新的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希望,农民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身份,无论在城在乡,都有同样的机会,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农民散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离现实很近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