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增强危机意识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基础建设

——镇江市委在纪念中国致公党成立85周年暨江苏省级组织成立2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0/10/20

    今年恰逢本党成立85周年及省级组织成立25周年,结合省委今年在全省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座谈会我想就“增强危机意识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基础建设”谈一点想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的推进,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顾历史,我把这一变化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1957年上半年。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抛头颅、洒热血,患难与共,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赶走外国侵略者,推翻了旧世界,共同开创了一个新世界。这一时期,各民主党派可以说从迷茫到清醒,直到走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精诚团结、合作共事的黄金时期,也可以说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进入了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至“文革”结束。建国以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在理论上准备不足,世界上也没有可学习的对象,加上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影响,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受到挫折。当时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受其影响,民主党派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政党”,民主党派的主要任务是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表现形式主要是“听毛主席话,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阶段:从1979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民主党派组织逐步恢复,并不断壮大,民主党派从阶级联盟发展成为政治联盟,政党职能主要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并且积累了发挥参政党职能和作用的经验,真正意义上的自身建设正式开始。


    第四阶段:从2002年底至今。各民主党派明确了新世纪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原则;实现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民主党派面临新阶段新形势,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任务;提高参政党能力成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从2002年开始,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可以说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进入了第二个春天。


    但是,无论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历史来看,增强危机意识,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基础建设刻不容缓,其理由有5条:


    (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提高其执政能力,不断加深对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拥有一大批专门从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专家,并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与执政党相比,民主党派显得理论研究滞后、研究力量薄弱。参政党理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刚刚建立,而且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当代的变化,局限于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讲话的范围之内,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理论创新,不敢展望未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内部对自身建设的研究也不成体系。长此以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差距将越拉越大,政治上平等协商的基础将越来越弱,甚至有可能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花瓶”。


    (二)组织发展不相适应。成员是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思路还是沿袭建国后确立的发展宗旨、组织原则,虽然有几次会议纪要,但都是对民主党派走精英路线的强化和细化。思路和格局上没有创新和打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民主党派政治精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作为新一代民主党派的各级领导,其个人魅力和政治影响力大大削弱,那种振臂一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民主党派的威信和作用主要靠组织团体而非个人。组织发展中的“三原则”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有些政策已经影响了民主党派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民革、致公党和台盟,如果严格按其确定的界别来发展成员,已经到了资源枯竭的程度。尽管其组织规模很小,但每年要发展5%的成员都感到人才难觅,在基层甚至出现许多“家庭党”、“家族党”。随着改革开放,新阶层不断涌现,中国共产党为了扩大其执政基础,允许私营企业主等过去曾作为专政对象的人士入党,纳入到体制内管理,那么我们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思路能否创新,要不要创新?


    (三)制度建设执行不严。各民主党派虽然都有自己的党章,近年来也相继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制度建立起步晚,内容很原则,不像中国共产党党建制度那么系统、全面、可操作。在实际运作中也显得很松散,缺乏严格执行制度的监督机制,人治成分多,法治成分少,长此以往,将导致组织涣散,人心不齐,运作能力下降。


    (四)作用发挥有限。尽管民主党派拥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随着执政的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广集人才,实行依法、科学执政;加上民主党派信息不对称,基层政府某些领导思想意识上排斥监督。在这种实事求是都要提倡和坚持的环境条件下,说真话确实需要勇气和智慧,从而导致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越来越弱化。


    (五)干部的提拔、使用处于被动、从属状态。近年来,在提拔任用党外领导干部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越来越多党外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中央与地方的差距。地方党委提拔使用党外干部不是为了人尽其才,主要是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制度安排,有无可奈何而为之的感觉;其次,党外干部很难与共产党的干部一样,从不同的层次培养、锻炼。主要以副职为主,使得党外干部能力提高出现断层,影响党外干部胜任到更高层次的岗位;再次,党派干部和无党派干部使用的偏差,导致党派的凝聚力下降。许多无党派干部是提拔以后,根据组织需要,安排到民主党派的,从而导致对党派的感情淡漠。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基础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我认为,也有以下五点应当结合到民主党派自身基础建设中去: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是经过反复考验和被反复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很好地诠释了多党合作的深刻内涵,作为参政党,应当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用政治家的胆量和智慧,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去。


    第二,扩大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同时,要积极、稳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改革,扩大共产党党内民主,促进共产党党内和谐。民主、和谐作为政党建设的一个方向,民主党派能否在这方面胆子放大一点,步子迈快一点,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改革积累一点经验,也可以促进多党合作的民主化、制度化建设,更能增强民主党派内部核心凝聚力,使民主党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第三,加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促进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取长补短。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7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竞争型的政党制度,因此,我们各民主党派要充分学习和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和方法,取其可用之处,为我所用;各民主党派之间也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和借鉴,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第四,拓展民主党派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渠道。政党是一种政治联盟,总是要代表一定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并吸纳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在自己的周围。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坚实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利益,究其实质,也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也应该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与共产党合作的群众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的政治协商才能真正充分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在基层,更要发挥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职能,让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好方针、好政策能够真正深入、贯彻、落实到基层。多为弱势群体鼓与呼,打牢参政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


    第五,不断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各民主党派智力密集,汇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就要结合成员的专业和特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研究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提出独到见解,发挥参政党的不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