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风雨同舟、共创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发布时间:2011/05/2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致公党长期以来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广泛动员全体成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与海外侨胞,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25年,中国致公党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后,就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公党号召党员投身抗日,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实行改组,走向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948年5月,致公党与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联名通电表示拥挤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发表宣言,号召广大海外侨胞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1949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致公党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参加选举中央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形势变化,致公党组织从海外转移到国内。1950年4月,在广州召开致公党第四次代表大会,确认以《共同纲领》作为致公党的政治纲领。1954年又明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号召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参加祖国建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了考验。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致公党中央领导人带领广大成员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团结奋斗,为统一战线和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中国致公党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世界的典范。与西方的政党关系相比,中国的政党没有“在朝”“在野”之分,也不存在反对党,而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关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的颁发,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亲密合作的挚友和诤友。

    综观我国政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新的政党关系是一种合作型、和谐型、稳定型的关系,不存在利益冲突,不存在争权夺利,没有西方国家那种为了执政而竞选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和鸡犬不守的局面。虽然在中国由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二者的性质和特点是不同,角色定位不同,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一致性,二者以不同的角色维护同一政权,服务同一政府,推进同一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管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他们都风雨同舟,昴步向前。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荣,正确,伟大的党。它不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而且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政治协商作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予以坚持,凡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既通过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党之间的协商,又通过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更大范围内的协商征求广泛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十年来,国家虽历经风雨,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这一制度没有动摇,从当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功绩,到如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各民主党派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可以说是风雨兼程,岁月辉煌。六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各民主党派也是好样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几十年执政中,特别是国家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始终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甚至含冤受屈也不动摇接受中共领导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长期执政,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今天祖国大地沦桑巨变,实现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展望明天,伟大的祖国将更加辉煌。中国共产党万岁!

 

                                                                                     (南通 刘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