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15
孙建平在创作
2015年,恰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大师并追溯其精湛壶艺与精神风范,“百年景舟—东方紫玉紫砂珍品展”于2014年12月31日下午在上海朵云轩艺术馆盛大开幕,数十位工艺大师百件紫砂珍品展出,孙建平位列其中。
展览当天,一组全新的带有颠覆性的原创紫砂壶《建平十八式》吸引了前来观赏的众人眼球,尤其是具有当代审美眼光的年轻人发出了欣喜的惊叹。一位从日本留学回国探亲的年轻学者激动地有点语无伦次地说:“这才是我多年来一直盼望已久的紫砂壶,这才是真正的紫砂艺术,这才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的艺术珍品……”;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年轻人插话道:“这是真正具有世界艺术语言的陶艺作品,这是一位真正的了不起的艺术家!”……面对如潮的好评,孙建平显得异常平静,似乎他在多年前就早已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孙建平的紫砂壶作品
孙建平,何许人也?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当代与传统紫砂艺术分水岭式的人物吧。
孙建平,男,1972年生于金坛,成长于溧阳,学习于天津美院,受教于当时的油画系主任孙建平(同名同姓)。转益多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箫剑波为师。因喜爱紫砂,拜当代紫砂艺坛符号式人物吕俊杰为师。客居陶都宜兴十多年,像一个苦行僧,虔诚地扑在让他魂牵梦萦的紫砂上,系统地学习了整套的陶瓷工艺学,担当多家大型企业的总工艺师,为美、日、德、韩等国研发艺术品,期间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作品1400多件。无论在造型设计模具、工艺、烧成等还是在理论研究、学术探索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有的达到精通。技艺的全面性、杰出性在当代陶瓷从业人员中无出其右。
2010年,建平为了完成自己的原创紫砂作品,做出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举动,他悄无声息地突然从人们关注的视野中消失,他放弃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也切断了阻碍他向艺术更高境界攀登的一切累赘(金钱、地位、虚名、应酬等等)。一切都静了下来,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自己的灵魂!那一刻,春暖花开、幸福无比。建平躲在丁山自己简陋的工作室里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闭门造车” 整整二十个月,用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模式,用他钟爱的线条作为作品语言,把前二十年积累的画稿、泥稿做成了三维立体的紫砂造型。他的原创作品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定义,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他让传统紫砂从狭隘的较低层次的手工艺品层面,跃升到了当代艺术品的高度。
回过头来看,我们才能意识到,建平不愧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路,拒绝诱惑,特立独行。他用“2010年”成功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思辩哲理的两个字:舍得。“2010年”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亮剑”年;是他在紫砂艺术上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境界提升的一年;是他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紫砂语言风格,奠定自己在紫砂艺术界未来地位的一年;“2010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是艰辛的、痛苦的、快乐的、忘我的一年;“2010年”注定成为他值得用一生回味的重塑自我的一年;让我们为建平惊艳的“2010年”喝彩吧!
孙建平不仅心胸宽广,品格高尚,而且是当今紫砂界独具慧眼的“伯乐”。他是一位具有‘前瞻智慧’的哲人!他不但自己坚持原创的艺术风格,还广招志同道合者,一同前行。他谙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前不久,他发起成立了以全国八大美院的艺术家为班底的“后紫砂艺术时代空间”,以问砂天下,舍我其谁的强劲势头,给当代的紫砂界带来了一股久违的坚持做原创艺术的清风。
当上海《东方卫视》记者采访建平时,他说:“顾景舟大师是我们紫砂人学习的楷模,追随的目标,但我们活在当下,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扎实的学术、全面的工艺手段、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用思想、责任、良心、作品铸就当代紫砂艺术全新的高度与深度,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在传承中发展,学习景舟,超越景舟,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我想,这也是向景舟大师最好的致敬。”
长江后浪推前浪,百年景舟,后继有人。我们期待着紫砂艺术史上不仅有一个顾景舟,还有一个孙建平。
(作者:王爱国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驻会干部,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文化体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