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试谈新时期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钱莉莉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  要:社会服务工作是民主党派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职能,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是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升党派形象的有效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保体制的完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重点、服务环境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也相应产生了活动方式、资金体制保障等方面的困境。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想办法破解社会服务工作瓶颈,走出困境,开辟社会服务工作的新领域、新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困境;探索

 

社会服务工作是民主党派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职能,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是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升党派形象的有效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保体制的完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重点、服务环境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充分认识新时期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与瓶颈,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民主党派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一、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内涵及提出

社会服务,广义上是指提供各项劳务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而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实施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服务活动具有政治属性和政党属性。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延伸和载体。不同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也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现的价值是公益性、服务性、奉献性和利他性,是以关注民生、关注公平、关注发展、关注稳定为服务内容,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共同进步为主要任务的。”[1]

“社会服务”概念的首次提出,是中共中央1989年12月30日所发的中发[1989]14号文件。文中提出:“民主党派开展经济、科技、教育、法律、医卫、文化等咨询及社会服务工作”。[2]文件明确了社会服务的宗旨和工作范围,为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中指出:“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3]再次对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服务进行了更高层面的定位。

2015年中共中央正式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法规,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条例》中明确提出:“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发挥其在反映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对外交往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作为民主党派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对群众的窗口,能够充分展示民主党派人士的风采,体现民主党派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巩固和优化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

在中共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随着民主党派自身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较之于过去已大有进步,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效果也较明显。但随着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面对多元化、开放化、一体化的环境,面对多党合作制度对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提出的新要求,纵观现今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单一,存在“趋同化”现象。活动方式仍较多地停留在扶贫济困、送医送教、捐资助学、咨询宣讲等,停留在单纯做好事的传统思路上,方式多年来都比较类似和单一,经常是老面孔、老套路,没有很好地结合形式发展和时代要求创新形式和内容。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成立至今,都沿袭着各自分明的界别特色,成员结构和活动范围也有不同的重点分工。但近几年来各地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活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同化”现象,党派特色不明显不突出。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界别特色,才能使民主党派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二)缺乏长效机制,服务模式多为短期的、分散的、突击式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服务活动对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有的社会服务活动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重形式轻内容,缺乏一个系统的、科学的、长效化的工作机制,让社会服务活动得以保持常态化。以往社会服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需求,也容易被群众误解为“政治作秀”,不利于提升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整体形象。

(三)存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资金和参与率的制约。社会服务活动内容繁杂,服务项目调查、实施等都需要资金支持。社会服务活动经费只能从现有的日常经费里开支,甚至要依靠民主党派成员的捐助来维系活动经费的差额支出,制约社会服务工作有效长期的开展。同时,虽然民主党派拥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人才支持,但由于成员大多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本职工作,在参加党派社会服务活动时,或者是要牺牲休息时间,或者是要争取到工作所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对党派成员的思想素质和社会对党派工作的认可有较大关系。

三、新时期民主党派走出社会服务工作困境的探索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中共党委政府对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期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更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想办法破解社会服务工作瓶颈,走出困境,开辟社会服务工作的新领域、新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一)以围绕中共党委、政府主要经济社会重点为中心。

社会服务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延伸,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客观上还能起到团结、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但并不是漫无方向地去开展各类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其社会服务活动必然是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出发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例如,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办的“引凤工程”项目,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充分发挥了致公党“侨海”优势,以海外博士及优质创业型硕士等高层次华裔人才为对象,以服务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为宗旨,邀请组织赴江苏参观考察及与用人单位开展对接交流,积极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招贤引智。在2011年1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表彰大会上,“引凤工程”获得了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再如,致公党江苏省委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教农民上网、帮农民致富、为农民造福”的“致富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现代化,极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在2010年被致公党中央号召在全国推广。这些项目是民主党派围绕中共党委政府重点中心工作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成功范例。面对现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和中心,社会服务工作仍大有可为。

(二)加强资源整合,变“单独作战”为“群策群力”。

社会服务的领域非常广阔,而民主党派自身资源是有限的,加上资金、人力的制约,如果只凭一己之力要将社会服务活动面面俱到,必然有难度。因此,要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变“单独作战”为“群策群力”。

1、各个党派之间要优势互补。虽然每个民主党派都有各自的界别特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各个党派成员结构有趋同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就是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时特色的淡化与消失。加上各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多单独作战,较少联合开展,造成了力量分散甚至重复服务的现象。各个党派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联合开展的活动,发挥各自优势,用己所长,避己所短,整合资源,既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一定程度解决资金制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更大作用。

2、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开展活动。虽然民主党派有着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政治、社会资源,但社会服务工作机制还不够规范、严密和高效。社工机构是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趋势下成立的非营利机构,核心就是社会服务,自身有着完整的项目化运作和专业化手法,因此整合社会资源的意识也稍强一些。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可以和社工机构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政治资源和专业能力的合力,实现多方共赢。

3、重视与政府部门的联动。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本质上还是为参政议政服务,具有不同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政治性。重视与政府部门的联动,可以使社会服务定位更加准确,活动成效更加明显。党派成员中也有不少是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骨干,在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策划时,充分调动这些党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主动和党员所在部门协商沟通,两者联合,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

(三)创新社会服务活动平台和载体,以“品牌服务”促长效化

如果没有“品牌”引领,开展各类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法律援助、送医送药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就如同散沙分布在各处。这种分散的、短期的、突击式的传统模式,既影响了民主党派整体形象的提升,也不利于社会服务工作的长效化。新时期社会服务工作面临的是更广泛的需求,但党派自身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结合党派特色找准定位,建立集中的、长效的、固定的模式,打造富含质量与信誉的社会服务品牌,以“品牌”为龙头,系统规划社会服务活动,展示民主党派良好形象,激发基层组织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例如,致公党南通市委以延伸致公中央“致福工程”内涵为思路,着力打造的地方社会服务新品牌“致公·惠爱”行动,每个支部各自结对一个社区,并挂牌“致公党南通市委‘惠爱’行动社会服务工作站”,集中党派成员力量,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各类服务。除了建立服务站开展捐资助学、义诊咨询等常规服务外,“致公·惠爱”品牌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创新社会服务活动方式,上下联动省专家教授,左右联合市党政部门,广泛集聚智力资源,为南通陆海统筹、沿海开发、港口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同时针对陆海统筹沿海开发工作中物流、港口、经贸等引才需求,充分利用致公党“侨海”特色引资引智,积极帮助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品牌建设的激励下,社会服务活动得到了系统规划和长效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同时,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也展现了亮点,体现了自身价值。 

(四)与参政议政“双向互动”,提升履职能力。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4]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最重要的职能,作为重要职能的延伸,社会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方面要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祉,另一方面要当好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的好参谋。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时刻保持参政议政意识,体察民意,倾听民声,取得第一手资料,再转化为高质量的社情民意、提案议案、调研报告等参政议政资源和成果。而反过来,参政议政又能促进社会服务在更深的层面、更全局的视角、更宏观的背景下开展。注重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的“双向互动”,可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的履职能力。致公党南通市委在建立社会服务工作站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内涵,将每个工作站同时设立为社情民意联系点,每个结对的支部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过程中,主动了解基层群众真实感受和所想所盼,并将有关情况撰写成社情民意信息或调研报告及时上报,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也提升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新时期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也在不断增添新内容和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主党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品牌为龙头,以大局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工作实效,一定会唱响更美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好声音。

 


[1]王夫玉.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职能定位及创新路径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22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M].1989-12-30

[3]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M].2005-2-18

[4]杨素群.民主党派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的地位和作用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