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重视成效:精准社会服务思考

作者:致公党南通市委会 崔宇青 发布时间:2016/06/27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坚毅、笃实、沉静的气质。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一个政党的社会服务不论其政治性、阶级性,单就功能而言,它所倡导培树的社会服务,必定是有益于民众安康社会进步,有益于政党自身建设,有益于党员自我成长的。它一方面指向公民社会、普罗大众;一方面又指向一个政党的历史流变、信仰宗旨。因此,当下民主党派开展的社会服务不仅明显区别于民主党派的其他职能,而且也显著区别于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更与民主党派成员自身的业务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社会建设、协商民主、公民社会的构建等最新实践和理论,对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活动的机制、内涵、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谓天地更广、道路更宽。各党派纷纷建树起各自的社会服务品牌,如南通市民革的“博爱”品牌,民盟的“烛光行动”、民建的“思源工程——生育关怀行动”,民进的“同心·阳光助学行动”、农工党的“农工党员进镇村,健康服务同心行”、致公党的“致公惠爱”行动、九三学社的“科学讲坛”等品牌。随着品牌的树立,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效果之实均前所未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各民主党派尤其是基层组织开展社会服务从机制、内容到效果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社会服务活动还止于应付、流于形式,甚有 “走秀”之味。

成就社会服务的品牌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必要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如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要使社会服务常态化、精准化、品牌化,真正发挥参政议政的延伸作用,各民主党派须准确定位,自我革新,在工匠精神的浸润下,专注耐心,精益求精。

一、建构好事到事的机制

众行方能致远。要确保一群人、一个组织有序、有为地持续做好一件事,开展好一项工作,必须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机制、制度之上的。从历史来看,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从最初贤达仁人的善心良愿,衍变成一个组织的天然使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个体到群体,零散到系统的过程。

当下来看,民主党派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内强了素质,外树了形象,社会服务路径不断拓宽。无论是民主党派上层组织整合党内资源开展社会服务;还是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开展社会服务;亦或是发挥桥梁作用引导社会法人开展社会服务,都需要在统一的组织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下科学实施。然而,整体来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程度还很欠缺,既缺少完善的机制保障,也缺少细致的措施保证,尤其是基层组织还处在凭感情、凭热情做事的阶段。建章立制,定规树矩,不断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党派成员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持续动力已是亟待破解之题。各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基层都应致力推动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发展,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各党派的学习手册、章程中,明确社会服务工作是各民主党派和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要把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到基层组织和具体负责的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留空白,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归根到底,社会服务工作机制重在两个创新。一是改变传统的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改变过去自发的、零散的、随机的社会服务工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阵地式、跟进式、长期性的社会服务工作。二是以目标需要为驱动,整合内外资源,建立以人才资源为核心,以政策和物资为保障的社会服务工作机制,确保社会服务工作的成效性。

二、铺设好门到门的路径

以事聚智,智随行远。社会服务在基层之所以呈现出小而散、粗而弱的局面,主要在于缺少有效的抓手和清晰的路径。党员的热心需要接引,项目的延伸需要指引。

以项目聚人。项目制在民主党派实务中已不是新鲜事物,普遍运用于各党派、各级组织的参政议政课题招标。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也可以采取项目制。一方面,各级地方组织可以结合党派中央大品牌、大方向,聚焦地方社会服务需求,形成意向性服务项目,而后张榜公布、招募能将;另一方面,还可在成员中广泛发动征集创意方案,鼓励党派成员凭借自身的专业、资源自愿聚合,建立有特色、有行动力的小微项目组并给予资助。授权项目组长以党派名义开展项目,建立项目工作流程、档案、财务等规范化管理机制。党派成立项目委员会定期对执行情况给予评估。对于社会服务开展得好的成员或者基层组织,党派内部要大力褒扬,给予专项基金奖励,并在民主推荐上加大力度。

以载体集智。可尝试建立社会服务的联合基地,打破组织壁垒,以智力联盟的方式,编织服务网络。例如:致公党南通市委“致公惠爱”社会服务工作站,将社会服务由分散的、小范围的、短期的服务模式向固定的、集聚的、长期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党派成员、社会人士、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还可打造便捷、高效的多种平台,形成畅通的信息共享的网络渠道,做到社会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

三、 丈量好心到心的距离

民主党派成员高级知识分子多、高精尖技术人才多、高层次领域从业者多,这既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长处,也是接地气、问民困的短板。现实中,民主党派在定点技术帮扶、专业知识培训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人才智力优势,但在呼应基层民意诉求、接应社区急迫之需、对应扶弱济困小微项目上还有“最后一公里距离”,使得某些社会服务项目的立意和创设上,有时不免一骑绝尘、兀自高远,也使社会服务在基层的实际效度和美誉度不免折损,最终可能造成社会服务的品牌只在殿堂里闪耀,而未能在百姓心中生辉。

社会服务工作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更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真正帮到需求上、扶到关键处,才能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因此,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困,把握好受众的需求,切实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每一个品牌项目的确定应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和论证;在服务过程中,则应密切关注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项目方案。把社会服务工作与参政议政、提案信息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发现需求,回应需求。

为加强社会服务实效的评估,还可以建立社会化评价机制。把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置于社会建设的大环境、大气候之中,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评价指标机制,包括:民主党派组织是如何参与社会事务的,如何处理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社会有关方面是如何看待民主党派的,是如何评价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等等。

四 、观照好指到指的精微

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是义务的、无偿的,体现的是对社会、对百姓的无私奉献。然而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某些基层组织对品牌、形象效益的不重视,社会服务活动特别是捐助、义诊、讲座等活动,常常是“发了就算了、去了就完了、开了就行了”,一些群众甚至把社会服务等同于一些企业的免费发放活动,参与度低、互动性弱、影响力小,社会服务的品牌效益和民主党派的社会知名度远未达成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地方党派成员来自各个行业,由于在一个部门或系统的党派成员个数不多,又不能有效地调动各界的资源,所以很难开展深入细致的专项服务——人员的不确定性,服务内容的随机性,服务群体和对象的不特定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只产生热热闹闹的影像,难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针对这种局面,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要积极吸纳广大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其中,将社会服务的单方面“援手”,通过下基层、访民意,变成两个指尖的触碰、两双大手的相握,让群众在与党派的互动中增加联系、增进感情、增强印象,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出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和群众对民主党派的认知度。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不是城市广场、农村地头的宣传活动,更不是一阵风的政治T台秀,它主要是解决区域性、阶段性的问题,帮助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所以,专项的社会服务活动不会是轻而易举和立竿见影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从调研、策划、准备到实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掣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的投入。

经年累月专注一个工艺,代代相承专心于一个产品,必然成就一个恒远的经典。社会服务本就是一项观照人心、观照百姓获得感的工程。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精微处见担当,应是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题中之义。

                    (致公党南通市委会 崔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