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南通市委建议:加强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作者:致公党南通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01/25

省“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并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机器人制造迎来了发展的加速器、黄金期。

一、我市机器人产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智能装备是我市项目建设 “3+3+N”产业体系中三大重点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我市通过产学研方式开始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初步形成了海安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并拥有了如海门振康等一批国内知名、市场占用率较高的专业化特征明显的中小型机器人创新企业。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及社会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劳动力成本必然增加,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成本增加的压力。纵观未来的几年内,江苏乃至全国各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将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如纺织、太阳能、电子元器件加工等装备制造行业。

二、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1.产业升级存在制约瓶颈

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水平不够高。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难以自主开发与生产,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水平不高,达不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要求。特别是某些关键零部件,如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高档数控系统、高档液压件、精密测量仪表、高档轴承等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产品“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工业机器人进口关键零部件占整机成本达40%以上,严重制约了我市工业机器人的产业竞争力。

2.创新能力不足

在工业机器人诸多技术方面仍然停留在仿制层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不到2%,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偏低,新产品产值率不到20%,远低于工业机器人强国50%以上的水平。过分强调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研发,忽视关键技术突破,使得工业机器人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产学研结合层次不够高,科教、人才等方面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支撑高端装备发展的技术来源仍主要依赖国外,缺乏核心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3.产业化结构有待优化

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普通机械加工等传统装备制造业比重较高、智能化程度低,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偏低,重大装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不强,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劳动密集、原材料消耗大的加工型产品居多,技术密集的大型成套设备较少,服务型制造占比偏低。

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和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各自独立封闭,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不少企业热衷于大而全,一些具有较好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整机生产,难以形成有序产业链。

4.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目前,尽管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品牌的认知度。与南京、苏州、常州等市相比,我市缺乏旗舰型工业机器人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散、低”的现状较为普遍,许多产品利润率较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

三、加强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宏观指导与前瞻布局。

加强对国际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为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

(二)加大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利用高端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搭建创新应用平台,重点加强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零部件联合攻关,促进关键零部件、整车、材料、工艺同步研发和协同配套。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引导和支持企业整合,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渠道。

(三)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科技项目引导,采取跟踪国际前沿和独立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突破限制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打破国际高端技术垄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着力成果转化和关键项目引进,打造核心产业优势:在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同时选择性、高起点地引进相关行业高水平关键核心项目,实现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优势。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化集聚效应。

我市应将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作为打造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健全完善首台(套)支持政策,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研究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首台(套)保险机制,加快工业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推广。依托骨干企业,加快企业的联合重组,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深入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录,协同推进开展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工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