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吉文辉|复苏中医药之我见

作者:​吉文辉 发布时间:2019/03/12

目前国内围绕“中医是否是伪科学”,“中医是否要废除”的争论正方兴未艾,并未因政府表态承认中医、支持中医而中止。

这是继1929年废除中医案和1951年淘汰封建中医风潮以后的又一次小浪潮。一门学科、一门技术的存亡需要由政府仲裁,这虽近离奇,但在中国却是事实。

这也反映了权力介入学术领域之深,而人们在评价社会文化弊端时往往会忽视的一点。

科学这一概念,当初是作为新名词由日文引进的,指的是分科的学问,主要指近代自然科学。

早期的科学概念在知识分类上与神学、哲学、史学、法学、文学、医学等学科概念是并列的,医学并不从属于科学。

科学主要指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近百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科学概念早已越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其领域已囊括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知识体系等同。

如今科学更进而变成包含合理、正确、先进等内涵,具有终极判断价值的形容词了。科学甚至是一种御用的标签了,一经贴上便与真理和上帝同在了。

如果我们说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吉按:更准确一点说,应是“效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说“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就是说科学与实践还不能划上等号。

但是,不少人就是漠视这一差异,随心所欲地使用科学这一概念。其实,科学这一词毕竟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出现之后流行起来的,把科学作为划分是非真伪的法定标准,显然是无法解释科学产生之前人类是何以能生存繁衍的了。

把科学出现之前的人类文化都归之于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加以横扫,这在全世界恐怕就很难得到苟同了。不是吗?

西方人只要亲眼目睹到中医药的实效,他们才不管科学不科学,照样采用。近几十年,来中国进修中医药、针灸、推拿的外国留学生还少吗?到国外谋生创业的国内中医精英还少吗?

本来反中医应是老外们最名正言顺的,奇怪的是,如今倒是中国人内部闹的最起劲。其实中医药存在了几千年,与科学不科学根本不相干。科学因能够解释存在而存在,哪有存在因科学能够解释而存在的道理?

即使是物质工具改善了,也不能说有了汽车、火车就不许人们用脚走路了,总不能在卧室或办公室内坐汽车火车吧。

本来是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门文化形式,都不是尽善尽美、功能齐全、覆盖一切的。

生物学一旦深入到生物机体的功能层面,便进入了生理学范畴;生理学一旦深入到原子层面,便进入了生物化学范畴;生物化学一旦进入到原子层面,便进入到物理学范畴;物理学一旦进入到粒子层面,便进入到高能物理学范畴。

将以上学科统称科学是可以的。但统称某一学科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在一个层面上,不容想混。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虽然都叫医学,但其作用点不在一个层面上。正如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以及中医学中所说的“心”,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不能强行用“心脏”的概念来要求“心”。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同时在人体器官上起步,西医理论向“器”(生理结构)的方向发展,中医理论则向“官”(生理功能)的方向发展。

两套理论亦不容想混。西医疗效是以器官功能的正常恢复为标准,中医疗效是以症状的消失为标准。两者目标都是使人达到健康状态。两者各有所长。

各门学科、各种文化形式,都是在自己所属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相互间是协同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中医和西医的关系也是如此。

中医学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具有明显的自然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不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中医药讲究的是实用性,是实效。只要能治好病,它就有生存的价值,与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理论又有何干。

中医药的取舍完全应该由老百姓,由社会决定。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事物多的是,难道现象必须符合科学理论才能存在?

一些人继续秉承极左思潮,无理挑动人们误解中医、排斥中医,极力否定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中医的政策。

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卫生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某些国外医药巨商欲垄断中国医药市场而在暗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甚至收买丧权辱国的唯利是图者。

不同学科、不同事物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即使是同一学科、同一事物的“发展”与“创新”也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自然不就是这样存在的吗?

各门学科都有着自我发展、自我淘汰的能力,否则它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存在数千年了。

人类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分两大类:累积型和更替型,还可以引伸到累积与更替兼具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以累积型为主,它不同于现代科技以更替型为主,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亦是如此。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前途宽广得很:例如利用传统理论和方法征服新的医学难点;把世界各地区有效生药按中医理论纳入中医体系;通过主体体验等方法探索人体生命奥秘;

把中医养生术规范化并普及到群众中去,以提高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身心素质(养生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全人类的又一大发明);建立个体行医和自疗机制,以满足全社会对医疗的广泛需求;

改进中药的生产与加工工艺以适应国内外医药市场;制定不同于西药生产标准的中药生产标准,让西方与中国接轨;针对“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同时提出“中医传统化”的口号;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思路和命题等等。都应当看作是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需要改革的除了宏观上破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树立和谐宽容的社会意识外,还需要有实质性的改革,例如:

01

改变中医药与西医药完全相同的管理模式。在中医教育、科研、临床、中药开发以及师资考核等各方面确认并体现中医特色。

管理中医药不需要这个局那个局,改由中医公会管理即可。让真正热心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和公认的老中医参与协调和管理。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学术领域。        

02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应放宽学历(包括资深医师的推荐),应突出中医药内容,重点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大内科辨证论治,(可增加一些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尽可能压缩西医内容,政治和外语无须纳入考核范畴。设立中医推拿师、气功师、针灸师特殊评定制度(以技术为主要考核内容),由中医公会审批、认定。

03

明确规定中医师不得开西药(开西药属违法),同样西医师也不得开中药。中医师如欲取得西医的处方权和手术权,也必须再获取西医师资格。中成药的生产和使用应有特殊的规定,不必仿照西药。

中药配制不必采用国际标准,凡历史公认的方剂,医院、诊所均有权独立采用,医生均有酌情加减的权力,不必行政干预。公开上市的成方成药,凡属新方新品的,应以临床疗效为据,由中医药专家组审定批准,不必与西药审批程序雷同。

04

制定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条例。将中药现代化研究归划到西医生药学研究系统,这对人类医学和健康事业也是很有价值的,不必存中西门户之见。

中医临床和教学人员不得独立主持中药生化研究,但可以参与其中,因为中医临床和教学人员不具备生化研究的必要资历。中医应设立不同与中药学的本草学研究。

05

改革现行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应加大中医药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没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是不可能把传统中医学到手的。中医高等院校应名副其实,应从中医院和中医诊所中招聘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医生从事中医教育。

承认并加强中医药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实行与大学教育并行发展的双轨制。这样更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06

西医的强项在外科手术,但是西医外科危重手术如果没有病者家属签字的制度,政府和社会如果不认可手术台上的风险,可以想象,西医外科学的发展将是如何的艰难。

在这方面,中医临床是否也可以仿照西医外科,对西医宣布无法治疗的患者或在患者家属主动要求下,采取患者家属签字的制度,进行治疗。这对于中医临床的探索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不缺少能大胆探索和精进的人才,缺少的是政府的宽容与大度。

实际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不在于加大资金投入,而在于改变观念与机制。

中医药是一种自然医药,自身具有稳定的传承模式。以上这些釜底抽薪式的改革举措,具有实质性意义,如果得以认真贯彻实施,估计二三十年左右中医药事业就可以得到复苏。

中医药同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恢复元气并不难。中医在发挥人的智慧上与西医在应用科技的功能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