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致公党党员主创微电影《新匠》收获戛纳国际微电影节双奖

作者:扬致宣 发布时间:2022/11/10

2022戛纳国际微电影节近日在南京颁奖,一部聚焦青年工匠精神的《新匠》,收获“最佳新锐导演奖”、“最佳文化传承奖”两项大奖。其中,主创人员沈蓓,是致公党党员、扬州市文史馆副研究员。这部作品,也凝聚着她对于当代青年工匠们的多年关注。

微电影《新匠》的镜头,是从一块雕版开始的,雕版印刷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块块木头,被切割,被制版,刀尖在木版上划过,破坏了木材原本的肌理木质,却让一块块版片,从此拥有了传继文明的使命。墨染、印刷之后,一张张空白的纸,有了文字,有了图案,有了连绵不绝的文化力量。

故事是在南京的金陵刻经处里展开的,和扬州广陵古籍刻经处一样,这里也是雕版印刷这项人类非遗的传承单位。市级传承人王康,走进日常刻经的工作室,拿起刻刀,刻字如昔。这位90后,岁数不大,却从事这个行业已有了十余年的时间。只有真正走进这个行业,才能去触摸,去感受雕版印刷的技艺和意义。在金陵刻经处的经版楼中,每一块珍藏的版片,都蕴含着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其中收藏的12万5千块经版,有一部分来源于扬州的江北刻经处。

“因为没有人做,所以才要有人做。”尽管现代印刷技艺早就更新换代,但是在王康这代年轻的刻版人身上,依然承载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在这里,还有他的同门师兄弟们,也都是年轻人,也都肩负着金陵刻经处的未来。

过去雕版印刷出来的古籍,经过时光的淘洗,难免有所破损,那么古籍修复也就应运而生。年轻的滕宏珍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专研古籍修复十多年。她是古籍的“医生”,经过对于古籍的“望闻问切”,制订出最合适的“诊治”方案,一本本缺漏受损的古籍,经过妙手的仔细修复,最终尽力恢复到原初的模样。

“青年的力量,如野草一般,肆意生长在各行各业”。或许,在这部微电影的开头第一句话,就已经点明了主旨。这些新的工匠,正埋头藏在木版、故纸之中,用他们的青春,换取古籍的风采。

《新匠》拍摄也是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帮助,更有一群热血的、可爱的年轻人作为团队,从脚本、拍摄、剪辑、配乐到最后完成,都是无怨无悔。

获奖之后,本届电影节主席尤小刚特别点评,雕版印刷的传承非常重要,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挖掘,期待能够看到新的作品。

尤小刚的期许,非常有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从此刻开始,这部微电影的艺术指导沈蓓,就已经在开始谋划第二部作品了。

这部《新匠》的起源,来自沈蓓的自身经历。她曾经在扬州博物馆工作过,在她身边,就有不少85后、90后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很多人会对当代年轻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年轻人比较浮躁,不能耐下性子从事枯燥繁复的工作。”沈蓓说道,“就我看来,在博物馆里修复文物的年轻人们,就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修复文物,当然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时间的工作,往往修复一件文物,就需要数月乃至几年的光阴。但是那些年轻人,都能静下心,坐得住,一点点让文物重焕光彩。

扬州也珍藏有很多雕版,再加上江北刻经处和金陵刻经处的渊源,沈蓓就前往南京秦淮区文化馆,打算拍摄一部有关雕版印刷的“双城记”,南京秦淮区文化馆副馆长陈金晶也是很感兴趣,二人同在文化系统工作多年,又都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因此一拍即合。就从从事古老行业的年轻人入手,拍摄一部展现当代青年精神的微电影。

拍摄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后来因为疫情,也打乱了沈蓓她们的计划。原本这部微电影,是要包含有雕版印刷、古籍修复、文物修复、古琴斫制等内容的,最终只拍摄了前两个部分,加上要参加去年南京“星辰奖”的评选,就只剪辑了前两部分,并获得了“星辰奖”,以及在今年的戛纳国际微电影节上,斩获“最佳新锐导演奖”和 “最佳文化传承奖”。接下来,沈蓓她们还准备将文物修复和古琴斫制进行拍摄,并最终完成最初的梦想。

“我特别喜欢这个奖,代表着对于我们在文化传承上所做的努力。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青年们的身影,他们很专注,有韧劲,也都在为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的力量。”沈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