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07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璠:
完善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近年来,旅客在高铁、飞机等长距离交通工具上突发急症的事件频发,乘务组紧急寻找同车或同机医护人员进行“生死救援”的场景屡见不鲜。对此,刘璠指出,当前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完善。
刘璠表示,突发急症的黄金救援时间短,而高铁、飞机等封闭运行的环境使得外部医护人员难以快速到场,旅客能否得到及时救治往往依赖“运气”。他认为,当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应急救援机制不顺畅,乘务人员急救能力加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整体应急救援效率还不高。二是目前国内长距离公共交通领域尚未形成重大疾病患者信息登记机制,信息不对称和滞后可能导致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并及时采取应对医疗措施,并准确定位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影响救援效果。三是急救药品器械配备不全,尽管2024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铁路客运车站和旅客列车医疗急救箱管理办法》,要求配备医疗急救箱,但缺乏中医针灸针、AED除颤设备等关键急救物资,难以满足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急症的救援需求。
为此,刘璠建议,建立“医务人员志愿者清单”和“重大疾病患者清单”,依托订票平台构建乘客健康信息数据库,实现急救人员与病患的精准匹配;完善“免责+培训+联动+表彰”机制,明确急救人员法律责任豁免,加强乘务员急救培训,并对成功施救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配齐急救药品和设备方面,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长距离公共交通运营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有效期内的专业型急救箱配备到位并发挥其作用。刘璠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应尽快完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