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09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沈仁芳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农资》记者采访时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农田生产生态功能大大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科技支撑、工程质量、管护机制、资金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沈仁芳告诉记者,“现阶段亟须加大高标准农田地力快速培肥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管护资金投入,以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化管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针对这些问题,沈仁芳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他强调,要加快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方法,快速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构建高标准农田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计田块形态与规模,发展与农田基础设施相适应的作物种植制度等,推动智慧农田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
同时要加强高标准农田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鼓励政策,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专业技术队伍,推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研发队伍下基层、到田块,深入实际开展工作。要补充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人员,规范过程管理,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要扩充人才队伍,招聘相关专业青年人才,充实后备力量。
在资金投入方面,建议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多元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合力。要统筹财政相关支农涉农项目资金,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要统筹社会各方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要加快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监管体系。要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后期管护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要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同时,要推动农田建设立法,通过法律明确相关主体权利和责任,规范农田建设、管理及使用情况。
沈仁芳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